• 35阅读
  • 0回复

读了书就不能耕田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04
第8版()
专栏:

读了书就不能耕田吗?
谢兴尧
4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中间谈到有不少的学生还存在着错误思想,对于下乡种地,在情绪上有抵触。他们不愿作体力劳动者,尤其不愿作农民,认为作了农民是“丢人”,“没出息”等等。总而言之是看不起农民,不愿意参加农业生产。这说明我们平日所进行的劳动教育还很差,青年人对于劳动,还没有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这种轻视农民、不愿下乡种地的思想,并不是咱们中国传统的思想。因为中国社会向来是不轻视农民的;向来是把农民当作忠厚朴实的象征的;向来是把农业生产看作是国之根本的;所以把农业称为“本业”。至于封建时代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是指科举时代而言,读了书便有机会作官,可以转变为统治阶级。在社会阶层中,它(士)算是第一位、农是第二位、工商是第三第四,叫作“四民”。
两千年来,在社会风俗、习惯和语言中,都反映了重视农民的思想。从前一般人把“耕读传家”作为善良人士的标准,把“男耕女织”看成是劳动家庭的典范,称赞某一个人知道艰难困苦,常常说他“来自田间”。因为我们长远以来是以农立国,除了极少数的统治阶级、剥削阶级以外,绝大多数人都需要种地耕田、辛勤劳动。汉朝的选举科目,有“孝弟力田”一项,汉文帝还特别下诏鼓励说:“力田为生之本”。本来,在当时务农才是生活的基础,所以有些人虽然作了官,到他告老辞职的时候,还说是“归耕”;军人离开了军队,则称为“解甲归田”;一些知识分子没有爬上去得到一官半职,作了文字生涯的人,则说是“笔耕”,把他的生产工具墨盘,叫作“砚田”,意思就是声明他以脑力劳动代替他应该做的农业生产。
在中国历史上,又最鄙视不事农业生产的人,被称为圣人、最高的高级知识分子孔老夫子,便被讽刺过。当他带着一群弟子到处去找官做的时候,子路落在后面没有赶上,跑去问一个锄地的老丈:你看见我的老师没有?老丈说:你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道谁是你的老师?这个老丈对于没有下地劳动的孔子师徒,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另一方面,是以参加农业劳动为光荣的事情。诸葛亮是大家所知道的,在他的“出师表”中,说他自己本是一个布衣平民,“躬耕于南阳”,并且打算在乡下的茅庐中过一辈子。他“高卧隆中”,成天捂着脑袋睡大觉,是不是亲自下地劳动,我们无从证明。但是他特别提出这一点来,表示他是农民队伍中的一分子,在他的意识中,至少可以说:他认为“躬耕”是他生活上的光荣。
还有颜元(习斋)和李塨(恕谷),是清朝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和爱国的教育家,后来称为颜李学派。但他们都亲自下地生产,这正是他们的伟大处。颜元在二十岁以后,亲身“耕田灌园,劳苦淬砺”,生活十分艰苦;李塨自二十二岁起,以“力田不足养亲”,又“习医卖药”。他们一方面耕田,一方面讲学,在历史记载中,这种人物还不少。
这些,都说明了在我们历史传统上,是以参加农业生产为光荣的。当然,我们现在的新社会与过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热爱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不是单纯为解决不能升学的毕业生的问题。至于说“没有前途”,我们知道参加农业生产,就是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有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的荣誉和他的劳动贡献是分不开的,谁的劳动好,社会就给谁荣誉。青年人应该继承我们历史上重视农业劳动的优秀传统,同时争取作一个农场上的英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