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只能“放”不能“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05
第7版()
专栏:

只能“放”不能“收”
上海“解放日报”4月21日社论
在最近讨论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中,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得很热烈。其中有一个争论:“放”,还是“收”?我们很多同志,经过讨论,认识提高了,懂得了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完全切合时宜的,是繁荣艺术的方法,是发展科学的方法,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赞成放,不赞成收。但是,也还有一部分同志仍然没有消除自己的顾虑,怕放,不敢放。有的同志甚至唯恐放了以后,毒草遍地,盖过香花,天下大乱,不可收拾。这种意见,党内有,党外也有;不过,党内多一些。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判断一个问题,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自己相信了的别人的经验。糖是甜的,这个引不起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放,还是收,这里面是甜、是酸、是苦、是辣、是咸,还是五味俱全,在没有亲口尝一尝的人看来,是很难说的。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们上海也并不是一点经验也没有的。我们懂得了中间的一些味道。回味一下,对于我们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决定放还是收,对于理解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应当说是有好处的。
我们还是从“百花齐放”说起。因为这方面的情况,不论是戏曲界,还是各界人民,都比较熟习些。我们在各个剧场里都看到过毛泽东同志写的八个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们也看过很多戏,也有过各种不同的议论。从这里,我们比较容易找到共同的经验。
我们还记得几年前的一些情况。那时,人民革命战争刚刚胜利,它把几万万人带进了一个新天地,人民要过新生活,不但在政治上翻了身,文化生活也要换换样子。要看新戏,要看表现新生活的戏,打腰鼓,扭秧歌,也是这种革命风气的一种表现。我们且不说那些对民族戏曲抱虚无主义态度的人,我们只说当时一般观众,确实有这么一种喜欢新东西的风气,这自然是好事,不是坏事。革命胜利了,我们的戏剧艺术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人们要求它能够鼓舞人民前进,使人民得到美好的感受和愉快的休息,这自然是应当的。但是,那时人们对于哪些是香花,哪些是毒草,也还没有来得及分辨清楚,因而也发生了一些过分的情况。在戏曲团体、文化机关里,有些人对待戏曲艺术,采取了粗暴的办法,盲目地否定了许多不应当否定的东西,“改革”了一些不需要“改革”、或者不能够用简单方式“改革”的东西,有的人甚至于认为某个剧种没有前途,某个剧种应当抛弃,等等。这些做法曾经造成了一些损失。党中央自然没有听从这种劝告,党是反对这种粗暴的做法的,党决定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让各个剧种在自由创造、互相竞赛的条件下向前发展。这个政策执行的结果,不但消除了许多混乱现象,而且把戏曲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把许多长期被埋没的优秀的剧种、剧目发掘出来了,并且进行了许多加工和整理,创造出一些新的剧目,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但是,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对中央的这个政策,在认识上是不深刻的,在执行上是不放手的。有的人还是凭着自己的好恶,决定“扶植”什么,不“扶植”什么;有的人急于“推陈出新”,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艺术创造;有一个时期,“一棍子打死”式的戏曲批评相当流行,形成了许多“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清规戒律,影响了戏曲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在执行中受到了限制。
这种情况,到了1955年下半年以后,特别是到了1956年上半年,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以后,问题就显得突出了。这时,人民群众受到革命高潮的鼓舞,他们要求更加丰富多采的生活。他们要求从舞台上看到各式各样的、多种多样的表演,当时各个剧场上演的剧目,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戏曲工作者也表示不能满足了。我们记得很清楚,那时人们经常讲的是这么三个“没有”:观众没有戏看,剧团没有戏演,演员没有饭吃。当然,这是有些夸张的说法,不过,它确实尖锐地表明当时上演剧目贫乏、演员生活困难,已经达到很严重的程度了。这是同我们国家的蓬蓬勃勃发展的情况很不适应的。对戏曲艺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当时,我们到处可以听到不满的意见,要求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办呢?那时也有过同现在差不多的争论:是放,还是收?显然,继续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也就是继续“收”,是只能阻碍戏曲艺术的发展的;观众不满,艺人不满。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百花齐放”的方针,也就是坚决地大胆地“放”,才能够把三个“没有”变为三个“有”:有戏看,有戏演,有饭吃。并且逐步地作到好戏越来越多,“百花齐放”,戏剧繁荣。
从去年上海市第一次剧目会议决定“开放剧目”到现在,虽然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已经看到了明显的效果。这就是:戏曲艺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发扬起来了,许多久已不演的剧目上演了,观众有戏看了,艺人的生活改善了。
不错,人们耽心过,今天仍然有人耽心:放的结果是不是弄得不见百花齐放,只见毒草丛生了呢?为了答复这个问题,不久以前,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组织他们的会员,到各个剧场普遍看戏,比较多数人的意见是:牛鬼蛇神是出来了,但毒草并不那么多,只能说多了一些野草闲花,还有一些是似毒非毒的东西,一时分辨不清,还要下一番功夫,仔细看一看,研究分析一番,才能弄清楚。我们还可以从观众方面看,一年来,也并没有发生严重的“中毒”现象。
这样看来,我们是放对了,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好处,是甜果,并不是苦果。这里说的好处,是包括出现了一部分不好的戏在内的。因为,有了这一部分坏的或不好的戏,好戏才有了对立物,人们才可以比较,才可以选择,才可以锻炼自己的辨别力,才可以促使戏曲工作者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艺术水平,用美好的艺术作品去战胜丑恶的东西。它也促使艺术批评家忙起来,去看那些他们从来不看的戏,去分析那些似毒非毒的戏。这样,就会帮助我们发现香花,识别毒草,并在识别清楚以后,用分析批评的方法,清除毒草,把它变成肥料。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是有缺点的。这就是,由于我们对党的政策领会不深刻,不透彻,我们放得还是不够。这表现在,我们总还有些不放心,又放,又怕放,心里没个“底”。特别是当舞台上出现了一些不对头的东西的时候,总是有些沉不住气,有些同志手发痒,想着立刻动手,用简单的方法,把它一刀砍掉。还不了解,要百花齐放,就会出现毒草。连草也不长的地方,花也长不起来。出现一两棵毒草,并不可怕。毒草多了,观众也不答应。对待毒草,不能用简单的方法。我们应当作得好一些,把毒草变成肥料,变成防疫药物。我们应当看到,广大观众的政治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戏曲工作者的政治觉悟也是不断提高的。明明知道是坏戏,还一定要演、一定要看的人,并不那么多。为了清除毒草,也只有让它出来。禁止它出来,是没有用的。香花总是在和毒草竞赛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总是在和腐朽的力量作斗争中生长起来的,美好的艺术总是在战胜丑恶东西的过程中繁荣起来的。我们越是坚决地执行“百花齐放”的方针,越是可以把社会主义的艺术繁荣起来。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凡是我们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时候,我们就得到好处,尝到甜头;凡是我们执行得不坚决以至违反了这个政策的时候,就吃苦头。这个教训,不能不说是深刻的了。
那么,我们就容易答复这个问题了。是放,还是收?只能放,不能收。艺术上是这样,学术上是这样,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种问题,都应当是这样。如果我们把去年一年各方面的情况回顾一下,一定可以得出同戏曲艺术的发展类似的情况,得出正确的结论。
只是因为我们在“放”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很多经验,还没有在各方面吃到“放”的甜头,“放”的劲头也就没有那么足。那么,就让我们试一试吧,尝一尝吧。实践是会给我们增加前进的勇气的。要学会游泳,就要下水,下了水,就知道并不那么容易淹死人。放了,也就懂得其中的乐趣,不想收了。
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他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在解放的过程中,我们不会失去什么东西,因为我们原来就没有东西,除了奴隶的锁链以外。因此,我们就不怕放,我们就敢于在自由竞赛中发展共产主义的事业。到了今天,当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已经处于指导地位,当我们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以后,我们更可以大胆放手地去进行竞赛。当然,有困难。远在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就曾指示我们:“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当时,我们对这一点还体会不深。现在,当国内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我们就比较深刻地领会到这两句话的分量了。我们必须用学习搞阶级斗争的那种热情和毅力,去学会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去学会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许许多多不懂的东西。而这也如同学习搞阶级斗争一样,是靠在实践中、在战斗中才能逐步学到一些东西的。“收”是不能锻炼群众,锻炼阶级,锻炼干部的;只有“放”,只有在放的过程中,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我们才能够受到锻炼,学到处理新问题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