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将军们在农场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09
第2版()
专栏:

将军们在农场上
 本报记者 高粮
西郊农场,这两天特别热闹。以杨成武上将和朱良才上将为首的驻京部队一百六十多名高级军官,正在那里进行义务劳动。
7日的早晨天刚亮,将军们就穿上旧的军装踏着土布鞋,自带干粮,坐着运输卡车按时到达了西郊农场。这时风沙滚滚,迷人眼脸,但他们仍然像作战一样按农场计划分成六个箭头同工人一起奔向作业区。
看吧!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场面啊!这些久战沙场的英雄们又回到年青时代故乡的本行了。扎黄瓜架的第一行人是杨成武上将和朱良才上将,农场的工会主席王志光就在旁边同他们一起劳动。在紧张的劳动中,杨成武上将的手上扎了两根竹刺,自己一时拔不出来,站在后面的一位同志叫着“杨司令员,我来帮你拔……”工会主席本来不认识杨成武上将,这时猛抬头注视起来,原来这就是杨司令员呀!王志光主席是河北省易县岭西村人,那是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老根据地,那时他在家乡当雇工,而杨成武将军的部队就在他们村打了许多次胜仗,1944年部队搞生产运动,向分区首长献礼的最大的南瓜和八斤重的茄子就是在岭西村的南庄上种植出来的。那时他就很想看看杨司令,后来在农场学习长征历史时,他又知道亲自指挥飞渡泸定桥和突破天险腊子口的也是杨成武司令员,他更想见他一面了,现在他的愿望达到了,他看到了杨成武,而且正和他在一起劳动。
由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负伤残废而一直身体多病的朱良才政委现在给杨成武上将打下手,但是他的精神焕发,他随地不忘作他的政治鼓动工作。你听,他喊起来了,“索李波同志,唱段戏吧!”蒙古族军官索李波少将是一个京剧爱好者,但这时他累得满身大汗,那还顾得上唱黑头呢?
这边扒地和绑西红柿蔓的是刚出医院不久而自动赶来参加的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张南生中将,他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拿出幼年干庄稼的本事来依然像个老农,在他前面的是正在疗养中的丘蔚军长,他也是自动赶来的,农场的一位干部问丘军长“累不累?这个活干得来吗?”他点点头说:“干得来,如果总有机会干活我的身体会更好些”,他说这是我第二次下地生产了,1943年在延安搞生产时,一个人的任务是除自给自足外还要上交五斗小米和两万元的边币,那时我除了种地外还学会了纺线,一天能纺四两棉花。旁边的一位处长插口说:他不是第二次劳动,1950年全军挖潮白河时,丘军长是第一个破土开工的人,你看!他这病号已经跑到我们前头去了。
改良阳畦拆顶的工作分给了装甲兵、炮兵部和军械、后勤部的军官们,装甲兵部的徐绍华少将打趣的说:“攻坚任务交给我们了”。炮兵军官们附和着说,“攻坚是咱们的拿手戏哩。”他们干的非常起劲,为首的一个用大杠子撬棚顶的是军械部长张西凡,这是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军官,他平时喜欢亲自种菜、养花,他说,党教育我们要参加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掉到最后的就是王志慧少校了,他现在是后勤学院的学员,利用假日专门赶来参加劳动的。农业大学的一位实习生总想帮助他,教给他盖黄瓜幼苗浮土时应该两肘同时用力,他照做了,但总显得右手迟慢和笨些,当实习生拿着他的手再次教时,他才轻轻的说,“同志请原谅!我的右手是残废。”
中午随着农场的铃声同志们休息了,走在芬芳四射菜花遍开的田野上,杨成武上将带头唱起“生产大合唱”,“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的歌声响遍了西郊农场。(附图片)
杨成武上将和朱良才上将正在扎黄瓜架。
本报记者 高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