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北京中国画院的成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15
第7版()
专栏:

北京中国画院的成立
叶恭绰
北京国画院成立了。
这是一所具有特别性质的学院。
“国画”这两个字,大家一看见,很自然的会了解到是指我国固有的传统的绘画,然而这两个字,多年以来,也很有不少的见解和讨论。
记得四年前齐白石先生生日的宴会上,周总理就曾问我:中国画的名称,究竟以怎样为的当?其时我即说学术本是公物,严格的说,不能区分某种学术或艺术,是那一国那一地的,但是世界未大同以前,为便于称引或指认起见,于某些事物,加以地域标志,又有时为历史习惯和爱国情感关系,于某些事物,加上沿用或特定的符号,以引起大众的同感,这也是未尝不好的。譬如国货用以别于洋货,中医用以别于西医等等,严格说来,并不太合逻辑,然而习惯已成自然,则也不妨通用,如果有更简单明了的字样,可以代替,自然更好,当时在座的人,尚有周扬、郑振铎、老舍、徐悲鸿、于非暗诸同志,想了好久,也拟不出更好的字样,因此成为悬案。其后“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用了“中国画”三字,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画系”用了“彩墨画”三字,又有主张用“民族画”、“传统画”的,但仍莫衷一是。
这一次国务院为注重对于固有艺术优良传统的研究认识、整理传习起见,于1956年6月1日的国务会议,提出通过设立北京、上海两个国画院,为培养国画家之用。上海一个由上海市人民委员会领导,北京一个,由文化部直接领导,并规定画院不仅吸收学理水平较高的国画家,而且还应吸收虽然学理水平不高但手艺高的人。参加画院工作的老画家,不必集中到画院,可以在家里,或到画室里,或采用带徒弟的方法教学。并由文化部组设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通过实施方案,其纲领为“继承中国古典(包括民间)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并且使它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画院的具体任务,是繁荣国画创作,培养国画专门人材,并对国画作理论的探讨,及负责院外国画创作的推动和辅导工作”。如此,则学院的名实,均经规定,以后即可循用。
这画院的内容,将不同于一般学校,其实际的组织和工作,尚在慎重研讨中,大体或将采取我国固有的“书院”、“画院”制度,和近代现代的“学校”、“研究所”制度,参合融会而定。这当然是一种尝试,成功与否,尚待考验。因“书院”“画院”两种均有优点,但时代不同,不应硬性抄袭,而“学校”“研究所”二者,又与“画院”性质不尽适合,故斟酌损益,颇非易事。
我国文化遗产,向极丰富,历年虽经种种损失,然遗传的仍复不少。所惜以往精品,往往为帝王贵族豪商所专有,致与一般群众,演成脱节,尤其绘画一项,几与群众分离。然爱美为人类天性,吾国由都市以至乡村,由装饰品以至日用品,几无处不有图画,且民间创造尤多特产,以至爱国文人因反抗反动统治而独创一宗,兄弟民族因保守土风而流传的技巧,又历代吸收了不少外来的营养,因此民族风格之内,实具有多种的血型。所惜多年为封建统治所掩蔽,披了他们的外衣,以致埋没了我国艺术的真精神,而且逐渐只存躯壳。尤其近三、五十年,国画界少人倡导扶持,成了无政府状态,间有一、二同志,亦只能孤芳自赏,不易振起颓风,转移运会,这自然不定是国画家的责任,但事实上趋向下坡,是不可讳言的。现在否极泰来,领导上对于国画的重视,已经发端,但究竟效果如何,恐怕仍如周扬同志所说,国画的前途,要由国画家努力。这个课题,颇属严重,我深盼国内画家,一致为此而努力,且为此而团结,尤其当此青黄不接之际,承先启后之责,寄在今日画家身上,所以责任尤重。
说到“画院”的工作,大致当不出创作、研究、教课三者,但只此即不容易搞好,因为我国向无一部较完整的美术史或绘画史,前人著作记载,每多片段,难于提要,历代作品更多已毁失,虽然近日收回和新发现的不在少数,但要一一做有系统的说明,殊不容易。更有许多地方,不是用今天流行的语言意识,所易表达得恰好的。又有不少画家不习惯于使用语文,他的技巧和见解,只能口耳相传,或心领神会,所以国务院所提带徒弟的规定,是非常正确而切要的。当此百花齐放之际,在我们自己的园地上,应该令固有的万紫千红,更加放出异彩,这是我国的美术家的义务,也可说是大众的期望。从前我国人放弃自己对祖国的一切文化艺术义务,任令文化侵略的野心家,盗窃我国的美术财富,包办我国的美术业务,阻碍我国的美术活动,这实在是可耻的。今天,随着我们国际地位的增高,对全世界文化美术,我们亦负有提供促进之责,有不少的友邦人士,方渴望我们能提供一部分固有美术,以资效法,而我们却还缺少一切采集和整理,正如古语所说,日坐宝山而不知,这不但显示我们的空浮疏略,而且不久文化高潮继经济高潮到来的时候,我们仍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无以供给人民的需要,这将是后悔无及的。今天政府此举,正是适合时宜,望我国画界老年、壮年、青年,一致奋起,共同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