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很多工会组织脱离群众 重庆等地工会干部批评全总的官僚主义作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20
第1版()
专栏:

很多工会组织脱离群众
重庆等地工会干部批评全总的官僚主义作风
本报特约专稿 新华社记者任志樵报道:北京市工会联合会日前分别召开基层工会主席和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据参加座谈会的人反映:很多工会组织脱离群众已经在职工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工人说:有些工会光管收会费,不关心职工的利益;工会和行政一鼻孔出气,简直成了“官办工会”。北京市油漆厂在改选工会中,党支部硬要工人把一个不受职工欢迎的人选作工会主席,引起广大职工的不满。
大家对北京市工会联合会和一些产业工会不深入实际、长期对基层工会的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作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北京市针织厂工会主席说,北京市工会组织多次领导竞赛,但差不多都是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第一机械部印刷厂工会主席唐富根说,市印刷工会的领导干部只经常找他们汇报,两三年来只到他们工厂去过两三趟。
疏远工人 思想生锈
本报特约专稿 新华社记者陶肃琦报道:哈尔滨工会联合会生产部吴云说:1948年时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土改工作队一样,整天到各个工厂去,晚上也睡在工人宿舍里,和工人搞得像亲兄弟似的,什么话都讲。1952年以后,工会建立了许多部,部里又分工很细,每个人专一门业务,像做生产部工作,只和几个劳动模范打交道。同工人疏远了,这样就和工人划了一条沟。相熟的工人很少,工人的思想情况都不了解。自己的思想也生锈了。这怎能代表工人,给工人解决问题呢!
中国煤矿工会黑龙江省筹备委员会主任刘爱国说:煤矿工会接到的来信来访不外是工资和公债等问题,有的上级工会对这些问题能推就推,基层工会非常怕出事,实际上上级工会如果肯作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
过分强调垂直领导
增加地方工作困难
本报特约专稿 新华社记者吕希林报道:重庆市工会联合会副主席魏明光说,去年全总决定加强产业工会工作,强调产业工会系统的垂直领导,而对地方联合工会和地方产业工会的职责没有划分清楚,使地方工会工作遇到很多困难。有的工作因为全国产业工会强调垂直领导,和地方联合工会的步调不一致,使地方联合工会难于插手。有的工作市工会联合会和市里各产业工会各布置一套,要求又不一样,给基层工会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重庆市工会联合会的干部说,重庆距离北京太远,从全总成立以来,就很少有人来重庆检查工作,即使有人来了,也只是调查材料,要情况,要数字,材料一到手就走了,很少帮助研究重庆市的工人运动情况和如何改进工会工作。有的干部来了架子很大,要住高干招待所,来去要汽车接,汽车送。在日常业务指导上,原则指示多,具体办法少。
全总机构臃肿
下级忙于应付
本报特约新华社专稿 太原工会联合会的几位常务委员们说,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是正确的,但是在执行七大决议中,过多地强调了面向生产、和党、行政一致行动,而没有同时强调工会必须维护工人群众的利益的任务。这样做的结果,就产生了基层工会不敢同行政部门说两样话,使工会变成了“工厂的第二生产科”。
他们指出,在提倡使用积极分子的时候,突然大量减少工会的专职干部,这不仅造成基层工会的软弱无力,而且由于机械地把工会小组长以上干部都划为积极分子,结果使三分之一实际上没有起作用的干部获得了“积极分子”的称号。
工会干部们还认为全国总工会的机构臃肿,分工过细。这种状况和基层工会只有两、三个专职干部的状况是脱节的,使下级忙于应付,而没有时间深入群众中去做工会工作。全总同全国性的产业工会分工也不明确,以致造成下边机构重叠,人力和资金的分散。
工会“揽载”过多啥事也没办好
本报特约专稿 新华社记者刘健生报道:郑州国棉一厂一位工会干部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领导工人运动中,是抓生产?是抓思想教育?还是抓工人的福利问题?心中没有数。他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由全总来解决。不解决这个问题,不但工会干部苦闷,而且使工会脱离群众,脱离现实。
他感到工会“揽载”过多,如厂工会里有生产工作委员会、合理化建议委员会等十三个会。他说,实际上我们厂里按规定只有七个脱产的工会干部,其中还有两个人是担任车间的工会主席(按规定超过五百人的生产车间,有一个脱产的工会主席),这怎么能作得了?所以有的工人反映:工会啥问题也没办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