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杜勒斯在“苦斗”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20
第3版()
专栏:随笔

杜勒斯在“苦斗”中 崔奇
“理由”太多的坏处
如果一个人同另一个人发生了争论,那么是理由多的人有利呢,还是理由少的人有利?这个问题当然是不难回答的。但是,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谁的理由越多,谁就越倒霉,因为理由太多了,就会“前后矛盾”!
近来,为了替美国国务院禁止美国记者访华的事情进行辩护,杜勒斯提出了一大堆“理由”。他在给“纽约时报”发行人苏兹贝格的信中说:“如果时间许可的话,我可以在这里举出二十种理由来,而这些理由还在逐渐增多……。可是,说来也奇怪,杜勒斯的“理由”越是逐渐增多,他就越是弄得狼狈不堪。美国新闻界指责他所提出的“理由”是一次比一次更“缺少根据”,而且自相矛盾。于是,杜勒斯感到他的身上有个地方实在痛得难挨,不禁叫喊起来了。在5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杜勒斯说:“在我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常常说我前后矛盾,因为理由是太多了,如果我没有一下子把所有理由都说出来,他们就说我老是改变理由。”
说得真是精彩!可是,怎么办呢?如果因为理由太多才造成前后矛盾,那么岂不应该赶快闭口为妙。然而不!杜勒斯还是喋喋不休地提出了更多的理由,于是,又造成更多的前后矛盾。看来,他是决心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自我矛盾中“苦斗”下去了。第二十一个理由:出版空白报纸的“自由”
最近,杜勒斯灵机一动,又想出了一个理由。他说,禁止美国记者访问中国,并没有剥夺新闻自由的权利,因为美国宪法上讲的“新闻自由”指的是出版,而不是采访。由于“政策”等等原因,采访本来就不能是自由的,因此国务院不发给美国记者护照是合法的。
但是,这个理由并没有使杜勒斯从地上爬起来。“纽约时报”的社论立即反驳说:“如果像现在这样任意限制记者得到新闻的机会,那么出版权利完全在同样程度上受到了干涉。难道杜勒斯先生一定要说出版一张空白的报纸的自由才是‘新闻自由,吗?”在最近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有人指问杜勒斯:“国务卿先生,如果你能控制新闻来源,那出版权还有什么价值……这难道不是停止新闻出版的典型的办法吗?”
于是第二十一个理由又完了。杜勒斯赶紧解释说:“不,我不会说是这样的。”——果然如此:增加一个理由,就又增加了一个“前后矛盾”。
“一切美国人”都要做外交政策的工具
杜勒斯不得不继续寻找理由。他想:转弯抹角总是说服不了人,那么还不如直截了当地闯过去。他向美国新闻界宣布说:千句话,万句话,反正美国外交政策高于一切,“美国外交政策必然会使得美国人民要接受一定的限制”。因此,杜勒斯索性公开要求美国记者牺牲自己的自由权利,在外交政策的“引导”下而“活动”。应该更正确地说,就是在外交政策的“引导”下而“不活动”!
在5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杜勒斯:“先生,你的政策等于要使记者、美国的记者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种工具,是这样的吗?”杜勒斯回答说:“不,因为我们的政策不仅适用于美国记者,而是适用于一切美国人。”一切美国人都要做外交政策的工具,美国记者当然也不能例外。这就是杜勒斯禁止美国记者访华的真正理由。
政策决定人,还是人决定政策?
正是由于美国现在所执行的这种外交政策,美国人的许多自由权利被剥夺了。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最近在美国作家联盟全国大会上指责国务院说,它“干涉美国书籍在国外的流通,干涉美国的音乐和美国的绘画。在目前,由于不许很多外国科学家到美国来,美国的科学家不能在美国国内召开各种国际科学代表大会,这件事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我认为,如果我们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单是高级政策是最神圣的,而任何其他价值可以随便为它牺牲掉,那么,我们就得放弃我们作为作家和公民的独立性。”
美国公众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是政策决定人,还是人决定政策?为什么外交政策不可以为美国人服务,而必须是一亿七千多万美国人为杜勒斯的外交政策服务呢?由此可见,杜勒斯的政策并不是代表美国公民的。实际上它只代表一小群顽固的垄断资本集团的意旨,而牺牲美国广大公众的利益和权利。杜勒斯为什么总是“前后矛盾”呢?就是因为他既要竭力为垄断资本集团服务,却又想掩盖这个事实。
毫不动摇吗?——“我却不知道了。”
但是,杜勒斯关于记者访华的禁令真是永远也不动摇吗?奇怪的是连杜勒斯自己也不敢说一定。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至于你们要不要把它说成毫不动摇这一点,我却不知道了。”据说现在杜勒斯已经表示可能“愿意允许一些美国新闻记者在一项受限制的政策下前往”。于是,一方面,坚决反对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坚决反对去,这不又是“前后矛盾”吗?但是,杜勒斯回答说:“你知道,在生活中,有的时候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可能都是绝对地合乎逻辑的。……我承认这并不完全合乎逻辑,但是在有些情况中,为了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就不能顾纯粹的逻辑了。”好办法,杜勒斯总算给他的“前后矛盾”找到了理论根据,并为他今后还要不断出现的“前后矛盾”写下了伏笔。看来,杜勒斯也并不打算永远“苦斗”下去的。可是究竟斗到何时为止呢?既然杜勒斯自己都不知道,人们还是不忙于下结论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