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古碑今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20
第4版()
专栏:

古碑今解 于百了
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但是,现代人对于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如果不注意去吸取它们的经验教训,有时却不免要重蹈古人的复辙;或者对于许多事情因为缺乏比较,也就很难了解它们的发展规律和进步的轨迹。
最近,我看到了苏州旧日梨园公所的两块碑刻,大有所感。读了这两块古碑,我更加觉得我们现在所采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
公元1798年,即清朝嘉庆三年,我国民间戏剧,在经过了一个巨大的发展之后,引起了清朝封建政府的严重不安。当时清朝的皇帝颙琰下了一道谕旨,禁止乱弹、梆子、秦腔等戏剧的演唱。这个禁令包括京城地方以及江苏、安徽等地。苏州旧日梨园公所保存的两块碑刻,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情的始末。在嘉庆三年三月初四日立的那块碑上,刻了当时江宁巡抚的告示,它写道:
照得钦奉谕旨:元明以来流传剧本,皆系昆弋两腔,已非古乐正音,但其节奏腔调,犹有五音遗意;即扮演故事,亦有谈忠说孝,尚足以观感劝惩。乃近日倡有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声音既属淫靡,其所扮演者,非狭邪媟亵,即怪诞悖乱之事,于风俗人心殊有关系。此等腔调,虽起自秦皖,而各处辗转流传,竞相仿效,即苏州、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流风日下,不可不严行禁止。嗣后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外,其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唱演。所有京城地方,着交和珅严查饬禁;并着传谕江苏、安徽巡抚,苏州织造,两淮盐政,一体严行查禁。如再有仍前唱演者,惟该巡抚、盐政、织造是问,钦此。”
这一段引的是皇帝的谕旨原文,然后这位巡抚大人就规定了许多毒辣的办法,这就是:
“即应先令民间概行摈弃,不复演唱,则此种戏班无技可施,庶不致辗转流传,竞相仿效。除行司转饬查禁,如系外来之班,谕令作速回籍,母许在境逗留;其原系本省之班,如能改习昆弋两腔,仍准演唱外,合亟出示晓谕阖属军民人等及各戏馆知悉:嗣后民间演唱戏剧,止许扮演昆弋两腔,其有演乱弹等戏者,定将演戏之家及在班人等均照违制律一体治罪,断不宽贷,各宜凛遵母违。”
这块碑是当时全郡梨园十九个班会共同建立的。但是,尽管当时的禁令森严,这些民间戏剧仍然没有停止演唱。因此,两个多月以后,即嘉庆三年五月二十五日,新任的苏州织造部堂又出了一个告示。它更严厉地宣称:
“查向来苏郡止有昆弋两腔,其扮演故事亦皆谈忠说孝,足以观感劝惩,其乱弹等戏俱系外来之班,所演淫亵怪诞,最为风俗人心之害。本部堂钦承简命,莅任伊始,恐有阳奉阴违情弊,合再通行示禁。如有外来乱弹等班潜住郡城,及官、绅、士、商违禁唱演等事,除密访查办外,并转行地方官严密查拿。一经败露,即将起班头人照违制例定罪,其余在班脚色各予枷责,仍行递解原籍收管,断不轻纵。其本处昆腔诸班,向例每年演习新戏,嗣后亦必按照史传实事,择其中忠孝节义,足以劝善惩恶者,方准扮演,母得稍涉淫靡;仍于开演之前,将各传奇缮本呈送,以凭去取。如有将淫亵怪诞新剧私演,一经查出,定当严办。本部堂言出法随,断不姑贷。”
这一块碑的末尾刻了当时全郡梨园七十多个起班头人的姓名。可见前一个禁令没有生效,所以这一个禁令要特别抓住起班头人,以便查办。然而,清朝封建政府的这些禁令,并没有能够消灭乱弹、梆子、秦腔等民间戏剧;反而使这些民间戏剧在被压迫的环境下锻炼得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为人民群众所爱护。
封建的统治者当然不会懂得民间戏剧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以为用暴虐的禁令就可以扼杀它们。历史的事实已经给了封建的禁令以最大的嘲笑。所有的民间戏剧艺术同社会的其他上层建筑一样,随着社会基础的变革而变革。直到今天,无论是乱弹、梆子、弦索、秦腔,或者是昆曲、弋阳腔等等,都放出了新的艺术之花。
可是,对于民间的戏剧艺术和其他上层建筑发展的规律,在今天,还不是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认识清楚的。虽然现在谁也没有主张禁止任何一个剧种,而且就是过去曾被禁止的一些剧目现在也都开放了,但是,仍然有些干部对于民间的剧种和剧目的全部开放表示放心不下。他们害怕牛鬼蛇神一齐出现,给观众恶劣的影响。这说明这些同志还不相信群众有鉴别和批判的能力,还不了解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戏剧艺术有它的特殊发展规律。我见过有些干部曾经坚决主张禁演某些剧目,甚至有的同志曾经对于公认的好戏也有各种禁忌。比如,秦香莲剧中的杀庙一场、天仙配末尾的上天一场,在某次广播的时候就被删去,说是因为前者不合团结的精神,后者悲剧气氛太重。这简直叫人莫名其妙。
我希望从今以后再不发生类似的现象,而让这种现象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同时,我希望上面所举的嘉庆初年的碑刻,赶快被收进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室中去,供人们作为历史批判的资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