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生活在群众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22
第4版()
专栏:

生活在群众中
曹葆铭 陈牧
韩喜同志是武汉冶金建筑公司混凝土公司第三工地的主任,党支部委员。他原来在东北平原赶大车,1946年以后参军,入党,当过连长。1952年在朝鲜战场负伤以后,才转业到建筑工地工作。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又不懂技术,但是把现代化施工的工地领导得很好。武汉冶金建筑总公司党委认为他是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典型。湖北省委也号召全省工业交通企业的干部认真学习他的经验。
教给家属生炉子
去年4月,他刚领了一批工人从东北来到武钢工地。
傍晚,他回家吃饭。一进门,就见屋里烟雾腾腾,小的一个孩子在哇哇哭,他妻子因为不会摆弄南方的小炉子,生不着火,正在发急。幸亏他随部队在南方呆过,懂得南方生火的方法,马上就将炉子端出门外,自己动手来生火。
火刚生着,他想起跟他同来的东北工人大概一定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于是,他马上站起来就往外走。果然,他一到别的工人家里,就见许多工人家属被烟熏得又流鼻涕又流泪,有的工人因为吃不上饭在发脾气,有的妇女在骂“这个处处给人为难的鬼地方”。他立即向大家介绍了南方生火的方法。他的话还没有讲完,几个还在揉鼻子抹眼泪的青年妇女就忍不住笑起来了。
“你们笑什么?”
“看你这大主任,在工地上要教工人咋干活,回家来还要教我们家属生火。”
第二天,韩喜找到党支部和工会、青年团的专职干部,同他们商量:“工人同志们刚从东北来,大概困难多着啦,咱们得看看去。”几个负责人便挨家访问工人宿舍,看他们的家安顿好没有,有什么困难。韩喜还给大家讲解南方的风俗习惯,要大家注意。
不久,武汉进入暑季。初来南方的东北工人都没经过武汉这样的酷热,许多人想回东北去。有的还说:“在这里热不死,也要脱层皮。”党支部研究了这个情况,又分头向工人进行教育。韩喜还向大家讲第四野战军南下的情况:“在这样的热天,部队没住处,没吃的,还要背着大枪一天跑二百里,追敌人,打仗。我们工人阶级能够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为什么就不能战胜这暑热呢?”他还同大伙算了一笔帐:一个工人由东北来武汉,光车费和行李运费就要一百零八元,“我们没有建设什么就回去,怎么对得起国家,怎么有脸见乡亲?”同时,韩喜也亲自督促在工地搭凉棚,煮绿豆汤,发盐汽水,认真实行公司的防暑措施,解决工人的实际困难。这样,工人情绪就安定下来了。
在平时,每逢星期天,韩喜常同支部副书记李宝华抱着孩子到工人家里去串门。夜晚碰到下大雨,他们常一步一滑地赶去查看工人的住宿……。
瞿老头为什么不高兴?
去年“五一”,韩喜正在家里休息。一个五十多岁的工人一跨进门来就嚷道:“韩主任,你得把我的工作总结总结。打1952年到现在,我有多少成绩,为国家积累了多少资金?”
这个工人叫瞿世先,脾气有点古怪,对领导老是不满。他还有个爱“溜号”(缺勤)的缺点。去年他请假回山东老家,临行前再三说要按期回来,结果还是迟了三天。韩喜批评了他。这样一来,他对领导意见更大,见了韩喜不说话。有时候,见韩喜从东边来,他便从西边绕过去。
这时候,韩喜招呼他坐,递烟给他。他却把手一甩,气呼呼地说:“不抽!”迎面就扑来一股酒气。接着,他又醉醺醺地说:“大家都说你群众观点好,同工人谈得来,我也这样看。可是,你为啥不找我谈谈呢?”韩喜一听他话里有话,很想同他谈谈,但又见他醉了,很难谈,便劝他说:“好呀,咱们一定要好好谈谈。不过,今天是‘五一’节,得乐一天,咱们下个星期天再谈好不好?”
星期天,瞿世先来了。他劈头就问:“你什么时候上工地的?”“9月27。你问这干啥?”“嗨,你怎么不早说!你要是8月以前上的工地,我就非得要你给我总结总结工作不可。”接着,这个老工人又啰啰嗦嗦地谈起他怎样捡洋钉,节约材料,啥问题也没谈出来,就走了。
这个老工人为什么气呼呼地跑来,没头没脑地讲了一顿又走了呢?韩喜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这老头虽然有缺点,但他还想上进。他老想发明个什么东西为国家节约材料,但搞的数字都不大,没人看得上眼。他还会拉胡琴,有时工地开个晚会,他就自动去伴奏,第二天还照常上工。在老瞿,这是要表现他的进步,但韩喜和大伙都没注意。有次,他开晚会迟到了几分钟,韩喜还说了他两句。因此,他就认为领导不公平。韩喜这时候就责备自己:“一个人有缺点,为什么就老看他的缺点,而看不见人家的优点,关心人家的进步呢?”
不久,这个老工人做试验混凝土硬度的盒子,节约了四十多元。韩喜就对副主任讲:“这次月底总结,一定把老瞿的事儿也说上,表扬一下。”这一下,可把老瞿表扬好了。他一见韩喜,老远就招呼道:“老韩哪,你们算是看清我啦!我还有个意见:奖金我不要,给我们小组。我只要求把我这事儿写在那本‘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册子上。这是我的荣誉。”
由于韩喜改正了领导工作中的缺点,这个老工人就越来越积极,成了个积极分子。
“张胆小”敢负责了
第三工地的技术副主任张斌,是1944年大学毕业的。他解放前在南京工务局工作,当时他看见他的科长遇事都是“请局座批示”,结果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旧社会里,每次换局长也没换这个科长。因此他也学会了“有事请示,少作决定”的这套处事原则。解放以后,他这种怕负责任的思想还没改掉。有一次,他将记工单弄错了,错发了工资,支部书记有些不满意,他就吓得不敢在工地工作,想调到公司里去。所以有人叫他“张胆小”。
去年,他由工段长升为工地副主任。他想:过去跟工段长们都是一样的干部,现在要领导他们,怎么行?工作上更是缩手缩脚,不敢大胆负责,平日细细末末地搞些事务工作。韩喜就向他讲:“老张,你得钻研工程技术,这些事儿让我办吧!”把事务工作接过手来了。
生产碰头会由张斌主持。混凝土浇灌队长顾占臣开会老迟到,张斌在会上决定的事情,他也拖着不办。韩喜就在碰头会上批评了顾占臣。会后,韩喜又找顾占臣说:“你对我发态度都行。张主任,他是技术干部,待他这样就不行。”
张斌缺乏领导工作的经验,往往事前没有在群众中摸底,遇着问题不敢作决定,说话老绕圈子。党支部便介绍张斌阅读党中央的“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韩喜也时常向他讲:“什么事先下去找群众谈谈,摸摸底,心中有个数,说出话来有根有据,有群众支持,就好办了。”去年10月,四号水泵站二次浇灌混凝土要绑架子,张斌就事先找工人商量了,才向工段长布置任务。当时,工段长强调困难,不同意张斌的决定,张斌便说道:“架子工都说这样做能行,我们计算过也认为能行,你为什么说不能行呢?”工段长没话说了,才接受了任务。工作任务也顺利完成了。
一段故事
由于韩喜带头关心工人的生活和思想,把工人的甘苦当作自己的甘苦,在第三工地的干部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新风气。混凝土浇灌队长顾占臣积极帮助工人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以后,便有这样的体会:“过去工人遇到生产上的事才找工长,现在生活上的事也找工长了。”感到同工人的关系密切多了。
为什么韩喜能带头这样作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韩喜讲了一段故事:
1949年,他当副连长,在湘西龙潭剿匪,捉匪首吴成洪。这个匪首能跑得跟狗一样快。他跑到山里以后,就很难找到他。韩喜他们就按照党的指示,在村里贯彻减租减息政策,实行合理负担,发动群众。当群众觉悟提高以后,谁都不给吴匪送饭,吴匪在山里呆不住,偷偷回到村里来。但是,吴成洪是什么样子,韩喜没见过。有一次,韩喜在地里帮助一个老太婆干活,便向她打听。她却大声叫着地边上的一个死死盯住韩喜的人问道:“你看见吴成洪没有?”引起韩喜注意,这人才吱唔了一句,走开了。一回到村来,老太婆就低声告诉他:“刚才地边上那个人就是吴成洪。”“你刚才为什么不讲?”“唉,你没见他兜里的短枪正朝你鼓着吗?我要一说,他把你打了,还捉不住他哩。我这样问问,你不就看清他的模样,他也不打你了吗?”不几天,又有群众来密报:“吴成洪又回来了,躲在粮柜里面。”韩喜带了两个人从前门进去,吴匪早已闻风从后门跑了。但是,因为韩喜已经认清了吴匪的模样,便紧跟在后面直追,对准连发了七枪,当场将这个匪首击毙。
“你看,要不关心群众,依靠群众,不仅打不死匪首,连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哩。所以转到工业岗位以后,我还始终记住这点:一个党员必须关心群众,依靠群众。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附图片)
袁浩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