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勃雷克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22
第8版()
专栏:

勃雷克二三事
 袁可嘉
勃雷克一生清寒,而诗画双绝。但他并不认为诗必穷而后工。1810年他在关于“末日审判的幻景”一则笔记中说:“有一部分人和不少艺术家断言某个画家如果获得适当的鼓励,他就不会画得那样出色了。抱有这种见解的人应当想一想某些国家贫困和缺乏艺术人才的情况。虽然艺术不受两者的限制,但要求富足总比要求贫困好;虽然一个人不会由于富有而成为一个更为伟大的艺术家,他却能产生与他财富相当的较为伟大的作品。”1795年12月23日他给画家汤李斯·肯伯兰的信中也表示了同样的见解:“和平,富足和天伦之乐是崇高的艺术之源;理智的粮食是‘享受’而不是‘禁欲’。”
勃雷克确信艺术有巨大的教育意义。他绘历史画,目的不在复古,而在以古喻今。他认为一张描写恶人之死的画,一方面固然要起艺术品的装饰作用,一方面也要成为对其它恶人的警告。用他的话说:必须是“一种装饰和一个警告。”
勃雷克对于诗人的作用也有同样崇高的估价。他认为诗人通过作品所激起的社会上和道德上的力量足以压倒万恶的暴君。他把表达自己对于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同情,反对侵略战争和专制迫害的那些诗篇总称为“先知书”(或“预言书”),这就表示诗篇对现实生活的发展不仅有反映的作用,而且有指导的意义。这里所谓“先知”当然不能沿用神秘主义的说法,勃雷克早已说得一清二楚:“每个诚实人都是先知,他对公私事务发表他的意见。”事隔一百多年,他的许多预言在今天读来尤其具有深刻的意义。例如他在“美国”一诗的结尾中说道:“帝国完蛋了,豺狼虎豹就要绝迹……”。这话在今天不也正是帝国主义日暮途穷的绝妙的挽歌吗?
勃雷克生平读书,好作旁批,有时虽短短数语,却颇能道出他的心情。他在“培根论文集”中批道:“人人憎恨暴君,因为他是最坏的疾病,是一切的祸根。”他反对暴君的诗作最早一篇当推二十岁前写的“挪威王格温”那首歌谣。在描述了暴君格温的残酷统治,贵族剥削穷人的情况以后,诗人发出了响亮的号召:
土地荒了,妻儿,
为面包哀号;
起来,让格温受辱,
把暴君打倒。
这种反对专制压迫的思想常常和反对侵略战争要求人类平等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贯串在勃雷克许多诗作和画品之中。他早年的诗剧“爱德华三世”就借历史上一位暴君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统治英国的乔治三世。他对法国路易十六皇后的挖苦也很出色。因为当时反动的政论家勃克(E·Burke)曾经把那位皇后形容为绝代佳人,说她是:“人世从未见过的美人,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勃雷克便在一首没有完成的歌谣中予以反击。他说:
法国皇后一碰这个地球,
龙袍之下瘟疫不胫而走。又说:
法叶特(注)瞧见皇后一笑,
她那媚眼飞盼;
他马上看到瘟疫飞奔
满街满巷泛滥。据说这位皇后曾经劝过没钱买面包的穷人改吃点心充饥。我们且听勃雷克的评论:
让巴黎的窑子敞开,
跳起迷人的舞蹈,
让瘟疫流行全市,
法国的美皇后说道。
(注)法叶特,法国大革命期间曾是新“国民警卫军”的领导人物,起初同情革命,后来投靠皇室。
此处系指他投靠皇室以后而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