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工人们要求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25
第7版()
专栏:

工人们要求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
刘甲
记者访问了好多工人和工会工作者,征求他们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执行情况的意见。他们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就电影和戏剧方面发表了许多意见,主要是对戏剧工作的意见。他们要求文化主管部门在整风中进行检查,逐步改进这方面的工作。“领导人应该下来看看……”
最近到包头工业区作了一番考察的全国总工会的一个同志说:“如果不亲自去看看,对于工人文化生活的贫乏程度,就很难想像得出。”他说在包头的一些工人集中的区域,没有剧院、电影院,一些流动的电影放映队,带的都是些旧片子。”我问工人们今年看了些什么电影,他说,听听工人自己的说法吧:“在那‘难忘的一九一九年’,我站在‘金银滩’上,眼望着‘六号门’。”这就是他们今年看过的几部片子。戏就看的更少。他调查了十五家工人家属,在一年当中,看过电影的只有六人。
这种情况,在西北各新兴工业城市如洛阳、西安、兰州、西宁等地也存在着。这些地方的工人是从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去的,青年工人多,文化程度较高,对这种情况就更加不满。他们有这样的呼声:“无聊的礼拜六,苦闷的星期天”。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工人的文化生活状况要好的多,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像北京的东郊工业区,也没有影剧院。上海有四个工人新村,连家属共二十万人口,也没有影剧院,虽然这里的住宅很漂亮,青年工人们往往因此不愿搬进去。
工人们要求领导文化工作的人应该多到他们那里去看一看。“空着”、“闲着”、“窝着”……
工人说:干部们老向我们解释,说国家目前经济困难,文化状况落后,不能修过多的电影院和戏院。这道理我们懂得。可是实际情况不是完全如此。在大城市里剧院空着(北京各戏院上座率平均是40%到60%),剧团闲着(许多剧团因没有场子不能演出),演员窝着(有些剧团人员过多,演员没有机会演出),观众急着(许多人被挡在戏院外边,看不上戏)。人常说:“人挪活,树挪死”,这些剧团为什么老挤在大城市里,不挪动挪动,到工厂、工地来演戏呢?包头工业区的工人要求北京的剧团多作巡回演出,西北的工人也要求上海的剧团多到西北各工地去演出。
“越提高离我们工人越远”,“剧团越大越下不来”,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工人们要求中国评剧院去演秦香莲,一连请了七次都被拒绝了。主要的理由就是:“光布景就有八卡车,你们那场子装得下?”那么他们究竟准备给什么人服务呢?
工人们对票价太高有意见。西北工人作了打油诗:“物价稳定全下降,唯独戏票升万丈。”工人们知道专业剧团在搞企业化,他们说,“一化还好受,两化受不了。”就是说:“机关化”(剧团的扩大和浪费)加企业化(经营方面),工人就受不了。
工人对影剧院都集中在市中心有意见。据统计:兰州市解放至今,人口增加了三倍,增加最多的是工人,大部集中在郊区;影剧院只增加四分之一,而五个影院四个在城区,九个剧场都在城区。远在郊区的工人就无法进城看戏。西安市的原有影剧院都在市中心,新建的又都在市中心,而东西部工业区却没有一个影剧院。
北京郊区的工人说,城里场子空着,我们却进不去。进城看戏,一是交通困难,车子挤得坐不下;二是经济困难,带个家属进城看趟戏,连车费、票价带饭钱,就得好几块钱,那受得了;再说时间也有困难,来回一整天,累得够受,第二天上班就差劲了。因此“千思万想,只好不去”。
架子大、“条件”多
有人说:农业生产社对社员实行五保,现在有些下厂演出的剧团要求“四保”。一要保台场:台要多高,台口要多宽,台身要多深,还挂多少条这,吊多少条那,灯光要一万多瓦。不答应这些条件,就说“不适合本团演出”,不来。工人说:我们的场子是“食堂、礼堂、俱乐部,临时车间兼仓库”。那里能像大剧团要求的那么齐全!那为什么不能把条件放低些?
二要保多赚钱。剧团在城内卖座是40%到60%,到工厂包场就要按满座算。国营剧团都分工负责维持一个国营剧场的收入,因此有的下厂演出的国营剧团,除了本团的收入外,还要求工人们把原剧场的收入也赔出来。北京市一个京剧团到石景山钢铁厂演出一次,包价高到一千一百元,其他费用还在外。这比在城内卖座演出实际收入高的多。包场价高使票价增高,大工厂观众多,还好些,小工厂就更加请不起了。
三保接、送。服装、道具、布景用大卡车,演员要用客车,还得每人有个座位,正副团长和主要演员要用小卧车。北京市的那个京剧团去石景山钢铁厂演出,还要了两辆小车,厂子里只来了一辆,结果又租用了一辆。工人们说,凡是包场的,汽车就要的特别多,反正剧团又不出车钱;凡是由剧团自己卖座,汽车就要的少。
四要保吃,厂内要招待一次夜餐。有些剧团的领导人和主要演员还不肯同一般演员一桌吃饭,得另席招待。在西北某工地巡回演出的一个剧团,还要求吃西餐。
以上这些条件,就使许多工厂和工地无法请国营剧团来演戏,有些合乎条件的,请一次国营剧团也很不容易。石景山钢铁厂的工人们说:有名的剧团请不来;有时死求活恳请来了,有些名演员却不来;有时指名请求,名演员来了,只唱一小折亮亮台,其余的戏都让一般演员去唱。工人说:“这是烟袋锅一头热,你想看他,他不想看你。”
工人们普遍要求剧团“多卖点力气,少摆点架子;多带点戏来,少带点布景”。
工人们认为国营剧团所以脱离工人群众,首先因为剧团本身过于庞大,演出和布景过于复杂。由此产生了“看利过重”的观点。工人们认为应该去追查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文化主管部门不从精简剧团、克服浪费入手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提高票价。有些剧团愿意把对工人的演出票价放低些,用多卖座的办法增加收入,文化主管部门却不答应,生怕影响其他剧场的上座率。上海虹口区一个剧团到一个工厂去演出,工厂方面要求剧团放低票价,同时保证多卖座,使剧团总收入增加。剧团同意了,但文化局坚持“国营牌价”不能随便降低,结果只好作罢。包头和西北的工人说:北京、上海的剧团到那里去演出,路远旅费多,票价自然要高。国家可否给剧团适当补助,鼓励他们下厂巡回演出?这样总比白窝在城里好。
缺乏依靠群众的观点
石景山钢铁厂的工人认为:只靠专业剧团来演出,无论如何满足不了各地工人的要求,只有靠工人业余剧团的活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石景山钢铁厂每周都有周末晚会,演出的节目很多,都是由工人的业余剧团来演出。石景山钢铁厂工人们有京剧队、话剧队、评剧队、乐队、说唱等,都是业余的。其中京剧队最活跃,成绩也很好。原因是中国京剧院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特别是对演员的辅导。提起中国京剧院来,工人们至今称谢不尽。青年艺术剧院对石景山钢铁厂的话剧队给了许多帮助,工人们也念念不忘。
可是一般工人业余剧团大都因得不到辅导,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工人们对这很有意见。他们说1954年以前,专业剧团的人对业余剧团的辅导挺积极,现在都不管了,都说没有这任务。通过组织手续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通过私人关系,却能解决一部分。例如北京市西单区一个业余评剧团,请不到人辅导,后来知道有一个评剧团的导演张菊荣家就在附近住,上门一请,就解决了问题。西单区一个业余剧团,请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帮助辅导,被拒绝了,后来通过西单区文化馆一个工作人员,才把他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的爱人找来帮助辅导。
现在业余剧团活动有两大困难:一是没人辅导,一是缺乏剧本。辅导问题只靠专业剧团也不能全部解决,还得靠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考虑解决这个问题。关于剧本供应,有些专业剧团有适于业余剧团演出的剧本,却不肯供给。天津一个工厂的业余剧团,向一个剧团借用剧本,剧团不给。这个工厂就派了四个人去看戏,一面看一面记场次和台词,回去凑成剧本演出。工人们也要求文化主管部门注意组织创作,解决对业余剧团的剧本供应问题。
文化部门并没有充分利用工会方面的文化设施。北京市有十三所工人俱乐部,都能演出戏剧。但北京市文化局在分派剧团时,为了照顾国营剧场的收入,对这些俱乐部采取了限制的方针。不但国营剧团很少派来,就是民营专业剧团也很少派来。原因是俱乐部对工人票价实行优待,说这会拉国营剧场的座。据西单区工人俱乐部的负责人说:5月份文化局没有给西单区工人俱乐部派一场戏。4月份原也没有派,说是剧团全派好了,以后再说吧。后来这个同志知道有些民间专业剧团窝在家里没有场所演出,就先去和这些剧团商量好,再去找文化局,这才派得了两场戏。
工人们要求文化主管部门在整风中,围绕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方针来进行检查,着重检查两个方面:一个是为群众服务的观点如何?一是依靠群众的观点如何?通过这些检查再进一步揭发领导上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