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也让雕塑艺术的花朵盛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25
第7版()
专栏:

也让雕塑艺术的花朵盛开
本报编辑部先后收到好几位雕塑工作者的来稿,他们对当前雕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要求文化领导部门加以重视。现在,我们把来稿摘要发表如下:
应该有个规划林家长:
我们雕塑在发展的道路上,碰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有关部门缺乏全面的规划。当然,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建立许多纪念碑,但是拟定一个大体的规划是必要的。例如第一批要建立哪些烈士纪念碑和古代学者纪念碑,第二批、第三批……把它公布出来,这样可使雕塑家围绕着计划,设计纪念碑模型,进行创作竞赛,这样可以提高艺术质量。
文化部对雕塑这新生的幼苗缺乏应有的扶植。例如文化部领导的“中国雕塑工厂”,已经筹建了三年,至今连八百平方公尺的一个厂房都还没盖成,一群青年雕塑家只好在搭起的油布棚下工作,夏天闷得像蒸笼,冬天冷得要命。同志们只好用“有工作做总是幸福的”来安慰自己。可不是吗?许多雕塑工作者还闲着哩!
目前不需要雕塑工作者吗?安徽省要塑一座彭雪枫同志的四尺高的雕像,找不到雕塑家,只好请一位塑造佛像的民间艺人来做,结果做得不合人体比例,根本不像,而且尚未完成就垮了,还砸死了一个工人,造成生命和经济的损失。这样,一方面国家培养出来的雕塑人材闲着没事做,一方面却又找不到雕塑工作者,这种情况是应该加以改变了。
其次,我们的雕塑还被认为是一种浪费,因此,建筑师和园艺家们不敢采用雕塑来美化城市建筑和公园,一般的建筑费预算中也都没有雕塑的预算。例如团中央的礼堂,在设计时原拟在屋顶上设置一座“向社会主义迈进”的青年群像,但团中央领导同志说没有经费,并说:“你们都是团员,就义务劳动吧。”可是连雕塑材料费也没有,结果只好落空。
被建筑家们忘记了丁洁因 高云龙:
目前摆在雕刻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艰巨复杂的。对于雕刻艺术,社会各界不了解,人民大众不熟悉,领导部门不重视,雕刻界本身力量也不雄厚。因此,雕刻艺术的发展,遭到了很大的阻碍。
在我国古代,雕刻艺术是很发达的。我们看到古代留下来的一些石窟和石像,以及庙宇中很多优秀的佛像,都可以说明我们有多么丰富的雕刻遗产。同时,我国过去以雕刻艺术配合建筑,也是很普遍和很发达的,就以故宫、十三陵来说,其配合建筑的装饰雕刻是多么的美丽引人。可惜,我们的雕刻艺术后来却衰落了,也可说长期中断了。我们现在的建筑家们,也都忘记了在建筑上应用雕刻艺术的装饰价值,你看,为什么不用雕刻来使我们某些建筑变得更辉煌壮丽呢?为什么不用雕刻来使我们的公园变得更优美雄伟呢?为什么不用雕刻来使我们城市的马路、广场建立起文化艺术的点缀呢?
雕刻是不费大钱而能出大效果的一种装饰,尤其是纪念性的雕刻,是最富有教育意义和最富有纪念性的永久性的艺术。雕刻艺术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繁荣富裕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们优越的社会制度下,复兴我国的雕刻艺术是非常必要了。
白尽义务还赔钱王丙召: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已经把雕刻事业提到应有的地位,要求雕刻事业大踏步前进。但仍改变不了人们轻视雕刻艺术的旧观点,甚至有些单位的领导人,把雕刻作品看得连一件普通器物都不如。因为有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在作祟,他们委托雕刻工作时,往往是很急促的,“只事收获,不问耕耘”,正是他们的写照。现在仅就我个人接触到的一些例子来谈谈:
约在1952年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先生们,曾应北京市文艺处之托,创作领袖像多座,无结果而终。北京电影制片厂也发动过全系的先生们创作电影片头“工农兵”群像,大家都积极参加了,最后当选了一座,仅付了材料费(编者按:最近该厂已补给作者以适当报酬)。抗美援朝运动中,某有关单位托雕塑系的几位先生创作“中朝战士并肩作战”的两米多高的雕刻群像,到大部完成时,这个单位忽然说不要了,而且连工料费都不给。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前,为了装饰会场,有关单位曾托雕塑系一位先生创作两块以工农兵为题的大浮雕,并表示将送点礼物给作者留个纪念,后来也烟消云散。还有,在市面上我们到处可见各种翻制的领袖雕像(这种雕像全国的工艺商店几乎都有),但据创作这些领袖像最多的一位作家说,他从没有得到过什么报酬。
我本人也亲历过一些类似的事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演出“莫斯科的性格”,曾邀我创作一座比真人还大的列宁胸像,事后给了一张楼座最后排的戏票,比较起来这总算彬彬有礼了。有一次,政务院某单位要中央美术学院给李锡九先生作一个直径三十公分的圆浮雕像,当时美术学院雕塑系领导,为照顾我生活困难,特把这项工作交我担任,可是结果我反赔了工料费,后来我在八宝山公墓看到这个像已翻铜安装在李锡九先生的墓前。1953年吧,对外贸易部杂品出口公司接受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一批纪念章定货,托我赶制苏赫巴特和乔巴山的两个浮雕像作蓝本,我牺牲了休息,缩短了睡眠,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们根据我的作品制作了上万枚纪念章,而我又赔上工料。前年给山东省某历史博物馆复制了一座大于真人的范筑先将军半身像,我帮他们包装托运,运费是实报实销,技工和材料费也报销了几十元,至于我个人呢,没有得报酬,反被他们来信责难,说用不了这些材料费。
作雕刻家太难了,希望领导部门采取具体措施,制定雕刻创作的稿酬制度,盖几间简朴适用的个人工作室,长期租给他们,以保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在雕刻事业中实现。
改行的威胁应真华:
从美术学院毕业到现在两年多,一直受着改行的威胁。几年来,各地美术院校雕塑系毕业的同学,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改行和半改行了。据了解,西北艺专几年来十八个毕业同学就有十五个改行或半改行。又据估计,全国仅有的一百六十个左右的雕塑工作者,改行和半改行的约有半数。中南美专去年毕业的几个雕塑同学,至今还未分配工作。文化部美术方面的领导同志说:在没有雕塑工作可做的情况下,还是要改行。一些领导同志一味强调雕塑工作不多,叫大家多搞些模型、衣架子,同时还一味批判青年雕塑工作者轻视民间雕塑、小雕塑等“普及工作”,却难得听到鼓励。据说文化部要把刚组织不久的上海雕塑工作队下放,但上海文化局却不愿接受,就像踢皮球一样,半年多来工作队就一直处于无领导的三不管状态下,造成很多困难。可见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对雕塑青年的培养方针都是很不明确的。
给雕塑找找出路王鸿文:
雕塑作品要经过作者辛苦劳动并花钱(材料费等)才能完成,完成后,除参加展览会之外,极少有别的用处,至多在报刊上发表一张照片。当然也有少数被陈列在纪念馆等地方,但大部分却只好收藏到地下室或储藏室里去了。日久天长,挤放不下了,便干脆拿出来打掉。有的作者,因为雕塑的出路只有报刊上发表照片这一条,还可以稍得些稿费,作圆雕就只作一面,拍下照片来,照片发表了,就把作品打掉。雕塑家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谈得上创作的繁荣呢?
因此,我认为必须解决雕塑的出路问题。
要为雕塑作品开辟经常与群众见面的场所。例如在文化宫、公园等处,修几个陈列作品的座台,陈列雕塑,让群众欣赏、批评,使雕刻艺术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要建立国家收购制度,收购好的雕塑作品,加以保管和陈列,这也是为国家积累文化财富。
要制定合理的稿酬制度,以鼓励雕塑家积极安心地创作更好的作品。
要合理地安排和使用雕塑人材,把他们组织起来,以适应国家的要求。各美术院校雕塑系毕业生被分配的工作,有用非所学和不能人尽其材的情况,应即纠正。
召开全国雕塑会议张友民 张心正:
雕塑的队伍现在还很薄弱。但现在的问题是,连这支薄弱的队伍都还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目前的情况是:需要雕刻的时候要雕刻家,雕刻家找不到工作却没有人过问。搞雕塑的人没有东西研究,愿意到各地看看古代的和民间的雕刻,也没有人组织;全国雕塑家的会议没人召开。六亿人口的中国却没有一本雕塑杂志。许多雕塑工作者没有创作的机会和进行创作的条件,他们的工具都长了锈,长此以往,连今天大家认为“不够”的水平也将每况愈下了。
有人劝告雕塑家且慢因用武无地而改行,将来的活儿是做不完的。可是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做不完的活儿却要留待将来呢?不能在百花齐放的今天让雕塑之花也开放起来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希望文化部能在最近召开一次“全国雕塑工作会议”,广泛地将全国各部门的雕塑工作者、民间雕塑艺人、建筑师和有关部门的代表会集一堂,把雕塑艺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商讨,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而且可以加强各方面的配合和联系,以明确雕塑工作的方针任务,具体地订出雕塑事业的规划来。
让这朵花也能盛开吕希棠 王大进:
要使雕刻艺术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认为:
第一,要有一个发展雕刻事业的规划,首先是纪念性雕刻的规划。其次,规划中也应该包括室内的架上雕刻、小型雕刻,以及装饰性雕刻。发展架上雕刻和小型雕刻,须建立翻制出版和发行的机构,主要的任务是将雕刻品复制推广。这里同时要解决在创作时的困难,以及作品的出路问题,例如给作者以创作贷金,作品由国家收买等等。至于装饰性雕刻,主要问题是:主持建筑的单位应在建筑费用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数作为装饰雕塑之用,并要求建筑家与雕刻家合作。
第二,是人的问题。一方面,目前雕刻工作者工作条件都很差,某些具有相当才能的雕刻家都没有工作室;有些雕刻家社会活动过多,没有足够的创作时间。另一方面,一些过去曾经从事雕刻而现在在干旁的工作的人,应使之归队。同时,美术学校雕塑系毕业生的工作应妥善分配。
第三,必须扩大雕塑艺术的社会影响。如开展览会,办刊物,翻制、出版雕刻作品等等。此外,在文化宫、俱乐部等处应陈列雕塑作品,在大城市可考虑设立专门的美术陈列馆。
让雕塑艺术这朵鲜艳壮丽的花,也能在党的文艺方针的阳光普照下盛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