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地下出土的书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27
第4版()
专栏:

地下出土的书籍
郑振铎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向来有这末一个念头,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从地下出土,而使之重见天日,独有古书则埋藏到地下之后,经过了若干年,一定会化成泥浆或灰烬,而无法保存下来。古代的竹简、木简或者还可以保存到千百年之后,像晋时发现的魏安厘王墓里的“汲冡周书”,前几十年在西陲发现的大批汉简,近几年在长沙的楚墓和汉墓发现的竹简和木简之类。在干燥的西北地区,像新疆、甘肃一带,也有可能把纸质或绢质的东西保存得很久,很久。像敦煌千佛洞就保存了许多古代的写本,绢质的佛画,等等。俄国的柯兹洛夫也曾在我国甘肃的黑水城,发掘出来“刘智远诸宫调”一书和一些纸质的木版画,像关羽像和四美人图。但我们总以为,在潮湿多水的江南一带,古书一入土,就无法再保存的了,换一句话,就是不会有机会发掘出地下埋藏的书籍出来。事实果真是这样么?恰恰不然!事实证明,我们在江南地区,甚至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有机会在地下发掘出古书来。
一件怪事,曾经哄动江南,也哄动全国的医学界。我们在扬州发现了一个明代嘉靖(公元十六世纪)时期的古墓,墓中主人翁是曾经反对过严嵩的一位大臣盛仪和他的妻子彭淑洁;当他们的尸身发现时,一点也没有腐烂,据说面色如生,肌肉都还柔软。这两具尸体,后来就送到南通的一个医学院去解剖。结果如何,未见下文。但这墓里出土的文物却有不少,日报上也曾提到过,却忘记了提起一件事,就是这个古墓里也出土了一部古书。这乃是一件十分动人听闻的消息!为什么不被记者们注意呢?我去年春天到了扬州,在梅花岭史公祠的文物保管委员会里,见到了这部古书,就特别的加以注意。这部书并不希罕,乃是一部明代正德刻本的“孝经”。希罕的是,它是从四百多年前的古墓里出土的,而且是完好如新。可能有什么特别的秘方妙诀,能够使尸身不腐,也能使许多随葬物,包括纸质的书籍在内,全部保存得完好如新。难道只不过是偶然的现象么?这几年来,江南一带,出现了不少保存得很好的尸体,大部分是明代的,这应该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罢。可惜的是发掘者只注意到尸体和随葬物,却没有研究四周环境,土质和棺木里的“防腐剂”。
在这个墓里,还出土了一大张纸质木刻的“路引”,两把纸质的折扇——一把是泥金的,一把是洒金的——也都完好如新。
这个发现更正了我们过去的错误的见解,鼓励了我们去注意地下出土的任何古物。我们知道,任何古物,包括纸质的书籍或绘画(纸地的和绢地的)在内,都有可能在古墓葬、古文化遗址里发现。我们必须加紧注意,并研究怎样加以保存的科学方法。在过去,在古墓里也曾发现过不少丝织品的衣服等,总是以“见风化灰”一句话来形容它。果真没法保存之么?
还有一件要事,至今未见下文,这也是有关地下的书籍的。明末的一位民族英雄夏允彝的墓被盗掘了,松江地方的人立刻起来加以保护。他的尸身好像也不曾腐烂。在墓中有一大堆的原稿,用绢或布包裹得很好,上面铺了好几层布。那些布被拿走了,但原稿并没有动。江苏省文化局和江苏省文管会派人去调查。我那时正在南方,就告诉他们,那些原稿必须设法取了出来,即使已经化成了泥浆。后来不知结果如何。据说,那位调查的人,见到了那一堆原稿,泡在水里,却怕下手去拿它,就依旧地用土封了起来,却谎报说:已经化成了泥浆,没法取出。去年秋天,我又到了江南,又问起了这件事。他们才原原本本地告诉我这个经过。夏允彝的原稿,这是多末珍贵的东西!其中必有不少是有关于明末史料的!如果完整地取了出来,乃是一个如何重大的发现!将替我国历史增加了多少重要的篇页,同时,也替我国文学史增加了多少重要的作品;却被损失在那个不负责任的“懒汉”之手!江苏省文化局又在设法,看看是否还有挽救的余地,是否还可保存若干页。但愿他们的工作成功!(附图片)
明正德刻本“孝经”
——扬州盛仪,彭淑洁墓出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