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谈谈苏联的高等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28
第5版()
专栏:

谈谈苏联的高等教育
曾昭抡
为了实地考察苏联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特别是行政领导方面的经验,作为进一步改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参考,由高等学校校院长、教授、副教授及高等教育部干部等二十四人组成的高等教育赴苏访问团于1956年11月赴苏访问。访问活动前后历时两个多月,先后到过十个城市,访问了苏联高等教育部、乌克兰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七十五所高等学校、七所中等技术学校、三十八所科学研究所和几所工厂、国营农场、集体农庄等。在访问过程中,我们到处都受到苏联同志们的热烈欢迎和亲切接待。这种兄弟般极其深厚的友情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这里我将访问后对苏联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一)不断注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苏联高等教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迫切需要干部,在1929—1932年有过一度大发展。从1933年起到现在,二十多年来一直是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并且在各方面注意贯彻这一方针。
首先是正确地制订培养干部计划,避免招生数增加过快。二次大战后,十多年来,苏联高等学校招生数(函授生除外)平均每年增加率不过5.5%,只有一年增加了17%。特别是1955年起,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需要,因此招生人数开始稳定,1955年招生数(不包括函授)只比1932年增加了16%,而函授教育则在继续大力发展中。调整培养高级和中级专门人才的比例,最近两年已著有成绩,现在仍在继续努力改进。
其次是合理地安排高等学校和专业的设置,避免设立过多的专业范围太窄的单科性学院,纠正专业分得过多过细的现象。苏联在1929—1932年大发展时,一度成立了许多专业范围很窄的单科性学院。1932年起就开始纠正这种做法,陆续合并了一批单科性学院,所以现在学校总数还少于1932年的数字。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苏联高等教育部正考虑按新划分的经济地区,更合理地安排高等学校,因此欧洲部分的学校有些正在缩小和合并,而中亚细亚和东方地区则还在新建和扩大一些学校,一般专业争取逐步做到基本上就地招生,就地培养,就地分配工作。在专业设置方面,过去在高等学校分归各业务部门领导时,系参照工作职务来定的,因而各类学校的专业总数一度增加到一千二百种。这种做法不久就证明是不够恰当的;所以在1932年以后便开始加以合并,到1955—1956学年已减至二百八十五种。今后为了加强基础理论,提高质量,为了适应实际需要,工科的专业种类可能还要减少。由此可见,专业的宽窄固然和科学水平以及社会分工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文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三是逐步改进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苏联高等学校在批判地采用革命前一些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以不断改进,到1936年大体上已经形成了目前的一套先进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政府批准的统一教学计划对保证培养干部规格和逐渐形成一整套教学制度、教学方式是有积极作用的。苏联现行的教学计划也还存在某些缺点,主要是课程较多,基础还不够强,课堂学时过多,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了改进这些缺点,1956年9月苏联高等教育部在指示中给学校以较大的灵活权,要求学校针对上述缺点加以改进,从1938年起实行的教学工作量制度也改变了,教师编制改以师生比例来计算,分配教学工作则看具体情况而定。我们访问期间,各校正酝酿改订教学计划,但还未见到成熟的经验。另外与高等教育部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得悉下面几个问题也在研究之中:招生工作将逐步过渡到只招收有两年以上工龄的十年制学校毕业生,毕业生考虑增加一年半到两年的见习期后再授予称号,专业数(尤其是工科)将再作缩减,目前的实验、习题课、考试等方式也还要加以改进。从这一些迹象来看,苏联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可能在今后几年中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化。
第四是保证高等学校获得水平高的教师。苏联高等学校教师有较高社会地位,1946年起工资高于一般科学研究机关和生产部门的科学人员。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具体工作岗位时主要由本校教师决定。因此高等学校就可能通过竞选等办法吸收水平高的科学工作者到学校工作。目前苏联高等学校师生的比例平均是一比十一点一(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学校中教师的比例较大),教师的数量不算多,但质量较高。以工科为例,在教师总数中教授占5%,副教授占29.7%,助教占65.3%,助教一般有两三年实际工作经验,不少是副博士,大体上相当于我国讲师的水平,另外还有大量教学辅助人员配合工作,因此教师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第六是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1946年苏联高等教育部成立后,加强了对各类学校的统一领导。综合苏联各方面对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意见,大多认为业务部门领导高等学校在早期曾经有利于学校的建立和联系实际,但目前由于若干必要的制度已经形成,上述好处已经不显著;而在另一方面,由于业务部门领导的主要力量放在生产工作上,学校的教学工作往往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帮助;科学研究工作往往由于业务部门另有研究所而得不到重视和推动,以致造成学校工作不能更好发展,科学水平和培养干部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不如统一归高等教育部领导为好。但也有少数校院长认为,如果业务部门能在经费和设备上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则由高等教育部与业务部门双重领导更好一些。
苏联高等学校的学术领导是很强的,学院的院、系两级学术会议在学术问题上起决定性的作用。教研组是学校学术工作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大多由教研组安排决定,教研组主任一般威信很高。
最近苏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对加强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也都有所指示,进行了很多工作。
(二)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在1930年以前,苏联高等学校一直是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场所,但在1930年左右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前后,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分工进行的想法一度占有统治地位,部分水平高的专家陆续离开了学校,单独成立了许多科学研究机关。二十年来人们对这种做法不断争论,到目前绝大多数高等教育界人士承认科学研究和培养干部是高等学校不可分离的任务。为了大力加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苏联政府已采取了若干措施,其中主要的是:(1)国家拨款二亿二千万卢布在高等学校中建立八十五个近代化的试验室,(2)允许业务部门将研究所移交给高等学校,并且无价拨给学校以最新设备,(3)改变教学工作量制度,使学校更好地调配科学研究力量,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4)进一步鼓励科学机关的科学家到高等学校兼课。
目前苏联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是比较普遍的。大家都认识到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的主要道路,工科学校一般已有50%以上的教师积极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综合大学里,比例还要高得多(有不少综合大学基本上全体教师都从事科学研究),但不同学校、不同教研组开展科学研究的情况也很不平衡。科学研究的题目在工学院中一小部分是自订后由高教部拨给经费,大部分是与科学院、业务部门订立合同接受的委托任务;综合大学则多半是学校自订,由高教部拨给经费。如以苏联多科性工学院总管理司所管的六十所工学院来说,1956年部拨经费只有八百万卢布而订合同所得经费达一亿卢布。这种做法对联系实际和节省资金都是很好的办法。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大多是以一个(甚至几个)教研组为集体来进行的,高、中级教师配合成套,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科学研究的设备总的看来极为节约,但高教部对必要的条件是注意保证的。人力方面有专职的科学研究人员及辅助人员,数量视科学研究的工作量而定。教学辅助人员一般约达到教师人数的一半,在综合大学实验科学方面的专业,这个比例约为一比一,或更多。凡根据合同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辅助人员的工资由合同中支付。
(三)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是苏联民族政策伟大成功的生动表现。就我们访问的乌兹别克共和国和哈萨克共和国为例,帝俄时代整个中亚细亚广大地区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十月革命以后,1920年就在塔什干建立了中亚细亚大学,到1955—1956年,乌兹别克共和国(人口只有七百三十万人)已经有了三十六所高等学校,学生六万五千多人,其中有些学校的教学及科学研究水平也相当高。学生中少数民族一般占50%左右,教师中少数民族一般占到30%到35%,其中有不少人已经得到博士学位,担任教授职务。
苏联这两个共和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高等学校的经验,有下列三点值得注意。第一,革命以后,根据民族地区已有的条件很快建立了高等学校,派遣一批俄罗斯学者去担任教学,最初宁愿把要求稍微放低一些,然后逐步提高。第二,首先在一个地区认真地把一个高等学校(其专业设置可以是多方面的)办好,就地培养出一批教师,然后再分出去成立其他学校。如中亚细亚大学在1920年成立时有文、理、农、工、医等各方面的系科,一直到1928年才开始分出一些单科性学院。第三,教学用语方面,充分尊重各民族人民的习惯与愿望。例如在乌兹别克和哈萨克两个共和国,虽然青年学生都懂俄文,但在大多数高等学校里,在低年级还是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在高年级时乃改用俄文教学。在乌克兰的基辅大学,也有70%到75%的课程用乌克兰语讲授。
(四)厉行勤俭办学
苏联对高等学校必要的人力物力,是注意配备的。除了教师、房舍、设备、图书馆、农场等条件外,不少学校有生产工厂进行仪器设备的生产和修配工作。全国统调物资由高等教育部设备供应总管理司供应。另外为了帮助解决科学技术资料问题,高等教育部领导有莫斯科科学技术图书馆,藏书三百五十万册,期刊三千种,并且在全国设有十三个分馆。虽然如此,目前苏联高等学校的人力物力条件也还不是很富裕的,有些甚至是困难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还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争取创造条件中进行。勤俭办学在高等学校中已成为一种风气。
教学用房由于学生激增,基建跟不上,因之一般很挤。农学院一般是每一学生三到四平方公尺,工科四到六平方公尺(实际使用面积)。教室、实验室从早用到晚,二部制是较普遍的,有的甚至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班倒。某些特别挤的学校甚至占用走廊作实验室,有的临时利用礼堂作为毕业设计教室。校内运动场地室外的很少,室内的除极少数学校有一个篮球场外,大多数仅仅是几间五十到一百五十平方公尺左右的普通房子而已。学生一般有半数左右因无宿舍不能住校。有的学校,一部分校舍是学生亲自动手盖起来的,这是可宝贵的经验。学生的实验设备套数不多,因之大多采取循环制,设备有些还是比较陈旧的,但使用率都比较高。学校设备的添置不单纯依靠高教部拨款购置,很多学校自己动手做仪器,工学院中很大一部分靠与业务部门订的科学研究合同解决。许多教师、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时用过的设备就留下来作为学生的实验设备,因此实验室所能开的实验,有时几倍于学生所做的实验,而且各校有其特点。这种做法激发了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节省了资金,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伟大的苏联人民,特别是苏联高等教育工作者以无限辛勤的劳动艰苦创造的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高等教育赴苏访问团的每一个同志都以能亲身学习到这些宝贵的经验而感到荣幸。今后我们一定要和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一起,进一步认真地、虚心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为不断改进我国高等教育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