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乡、社干部怎样参加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6-04
第4版()
专栏:工作研究

乡、社干部怎样参加生产?
目前已有很多乡、社干部积极地参加了生产,究竟怎样参加生产才好,办法须要研究一下。从我们安徽宣城地区来看,当前干部参加生产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由生产队拨田,干部单独生产,单独记工,由社统一分配,进行包工包产。如寒亭区创造农业社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每一个社干部由生产队拨田二亩二分单独种。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便于记工,干部的生产责任心强,也可以做出样子给社员看。缺点是不能在生产中领导生产,不能使领导生产和自己生产结合起来。
第二,干部集体开荒,一起生产。如周王区新田乡就采取这种办法。好处是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也便于管理,干部生产劲头大。缺点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干部要集中,不能从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单独有一套生产工具。
第三,干部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生产。好处是便于工作,不脱离群众。缺点是:正如群众反映:“干部生产这里捣一下,那里插一下,工分不好记。”同时干部本身对生产也没有责任心,往往流于形式,今后工分补贴也没有标准。
第四,照顾居住、工作分片包干,分配生产任务,干部就地参加生产。如湾儿区百花社有六百多户,划为三片,每片有两个干部。干部除负责这一片工作外,每人每月规定做八个劳动日。社主任徐继来,家住在第二片,本人分工也在第二片,除工作外,每天抽出时间参加生产,可以做到三至四分工。这种办法好处是:既能加强工作责任心,又能搞好生产,既能发挥干部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又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能起到在生产中领导生产的作用,干部满意,社员也欢喜,工分又好记。
以上四种办法,我们认为最后一种办法较好。但为了发挥干部的领导作用,这种办法,必须订立制度,定期碰头研究工作,防止“分片如分家,互不通气”的偏向。
我们对干部参加生产还缺乏经验,到底那种办法好,希望大家研究。  王绍刚、崔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