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远亲不如近邻——记北蜂窝的职工家属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6-05
第4版()
专栏:

远亲不如近邻
——记北蜂窝的职工家属工作
 张渊
北京西郊有个地方叫北蜂窝,住有一千多户北京铁路管理局的职工家属。他们组织起来分成六十七个家属小组,又选出自己爱戴的人,组成职工家属委员会和十个分会。这个职工家属组织,四年来依靠了家属群众的力量,为职工家庭解决了许多困难。
四年多以前,北蜂窝还是一片荒凉。由这里到医院有十来二十里地,附近又没有个保健站。迁到这里来的几十户的职工家属中,有七个孕妇,她们都怕临产找不到人接生。家属委员知道了,就到附近的村子里找到学过新法接生的吴姥姥,和她约好到时候来为产妇接生。当时,北蜂窝也没个油盐店和合作社,家属们每次购粮、买菜,要跑十里八里路。家属委员会就主动和附近一个菜园子说好,把菜送到这儿来卖。还统一组织了互助购煤买粮。
群策群力解决困难
从1954年起,家属委员会发挥群众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困难。目前这儿有三个洗衣组,有三十三户参加。为单身职工洗衣服,上门取送,价钱比外边便宜。又组织了缝纫组,有十几人参加,和供应站订了合同,承做衣服。这样部分困难职工户也增加了收入。职工洗衣缝衣的问题也解决了。职工王木舟,过去一个月挣四十五元,一家九口,生活很困难,王嫂参加洗衣组后,每月收入三几十元,不但吃饱穿暖了,而且三年来买了三床新被子,买了一辆自行车,一架缝纫机,王木舟生产也带劲了。
北蜂窝的家属们还组织互助。有个叫田兆甫的职工出差了,田大嫂产后大出血,互助组给请医生治疗,又帮助做饭,看孩子。田兆甫回来看见照顾得那么好,母子都安全,对互助组的家属说:“你们帮了我家的忙,没有让我耽误生产,也是支援了国家建设”。家属们说:“果真是远亲不如近邻”。自愿参加互助的人一天天多起来了。职工杜湿润有七个孩子,一次三个孩子同时病了,互助组给照顾两个孩子和家务,让杜嫂安心带着患肺炎的孩子去住医院,老杜也没有为此请假。目前全住宅区参加互助的已有八百九十五人,1956年互助了六千四百二十三名产妇和病人。刘子贞家里的孩子多,卫生没有搞好,互助组去了九个人帮助拆洗被褥,翻箱倒柜大扫除,老刘夫妻感动得落了泪。工人白峰泉结婚,女方要吹鼓手去迎亲,男方雇不起,家属们就组织腰鼓队一起去接新娘。结果婆家、娘家皆大欢喜。
家属委员会还组织储金互助,动员群众自愿参加,由群众选出老实可靠的人管账。1956年参加储金互助的家属有七百零一户,有储金五千一百一十二元五角。一年里,周转了六百八十六次,其中做月子用的七十九次,治病用的三百七十七次,交学费用的九十一次,其他生活急需的一百三十九次。
家属委员会在去年的春天,结合宣传“五好”布置各个分会注意发现培养模范家庭。在模范家庭带动下,过去家庭开支无计划的,现在做到过日子心里有数了;婆媳、夫妻闹别扭的也大大减少了。
组织学习共同进步
这儿的职工家属常说文化是个“宝”有了它好进步,好办事。所以从1953年就举办了识字班,去年,有四百多名家属要求学文化,家属委员会发动群众推荐老师,和动员家属知识分子自动出来当老师。找到八名教员。委员会又动员家属让出三间房子,大家动手和建筑段的工友一起把房子改成课堂。工会拿钱买废木料请木匠做桌凳。教学用品由学员每月出三角来解决。开学的时候,家属委员会组织上下午班的学员互助看孩子,动员老太太收托小娃娃,每月收费五角。这样学员们就能安心学习。四年里,共举办了十七个文化学习班,已有四百多名家属摘掉了文盲帽子,六十七名初小毕业,二十名高小毕业。
俭俭省省办起托儿站
这儿有一排平房,一共八小间,外面围着竹篱笆,里面简单放了一些小桌小板凳,但很干净。这是家属们办的托儿站。里面没有小床,孩子午睡的时候,就将铺板搭在小桌子上连成大炕。玩具大都是阿姨用花布缝的娃娃,用土做的老公公,用纸做的小玩意。现在收托八十四名孩子,每个托儿每月交费六元五角,每日吃一餐,伙食比一般工人家庭稍为好一点。家长负担一元保育费。托儿站的站长,阿姨,炊事员共八名,工会每月给每个工作人员补助五元。阿姨们都是家属积极分子,虽然文化程度低,但是有一颗热爱孩子们的心,又善于学习。她们学过“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参加过保育训练班,去参观过好的托儿所,又不断地在生活中学习。夏天屋子热,孩子睡不着,阿姨就给孩子扇扇。伙食费不多阿姨就精打细算,既要有营养又要价钱便宜。孩子王瑞兰从小没有妈妈,爸爸王家模回来得晚时,阿姨就把瑞兰带到自己家里。瑞兰衣服脏了,阿姨给她洗。天要冷了,阿姨给瑞兰缝棉衣。王家模常说:“我要给国家多做事来回答阿姨”!(附图片)
家属们静静地听着老大爷读报 陈其英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