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水就是粮食”——记定西专区人民兴修水利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6-09
第5版()
专栏:

“水就是粮食”
——记定西专区人民兴修水利的斗争
本报记者 柳梆
到过甘肃的人谁都知道这里农民最苦恼的问题就是干旱。
甘肃中部东起六盘山,西到乌鞘岭,南起秦岭,北迄沙漠。这块地方,约有八万平方公里的地方都是拔海一千五百到二千多公尺的干旱山区。这里年降雨量仅三百公厘左右,森林面积约占耕地的0.9%。这是历史上一个“三料”(饲料、肥料、燃料)都缺,“五灾”(旱灾、风灾、沙灾、雹灾、霜灾)俱全的地方。
然而就在这个地方,1956年,光是定西专区十二个县,粮食的总产量就达到二十亿零六千多万斤,比1955年增产36%。其中,皋兰县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二亿零二百多万斤,比1955年增产83%。
从根本上改变干旱区的面貌
原来,在经历了1953年那次旱灾以后,一个严重的问题提到了当地党组织的面前:是继续用救济、贷款等消极被动的办法拉扯着农民得过且过呢?还是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干旱多灾的面貌呢?中共甘肃省委坚决选择了后一种措施,在1954年召开了干旱山区会议,着手研究怎样同自然灾害作斗争。定西地委也组织了几个调查组,对全区的雨量、水源、地形、土壤、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收获量等作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最后,认为定西地区是能够改变干旱多灾的局面的。定西地区的雨量虽然较少,但是全年雨水也有八十多亿吨。如果以平均流失15%计算,每年即流失十多亿吨雨水。如果“不让地面水白流”,筑坝、挖窖、修渠,拦砂蓄水,发展自流灌溉,只要修筑一万个沟壑蓄水坝,就能拦住三万吨雨水,可变八十万亩旱地为水地。在缺乏地面水而有地下水的地方,如果打井、掏泉、截引地下水,发展提水灌溉,初步估计可以灌溉一百万到二百万亩地。此外,全专区还有不少川原高台耕地,可以设法提引黄河和洮河的水灌溉。在既无地面水也缺地下水的地方,可以采用铺砂保墒抗旱的办法。这些水利潜力初步挖掘出来以后,总共可以扩大水浇地、水漫地二百多万亩。旱地改水地,每亩能够增产粮食一百五十到二百斤。更重要的是在旱地改水地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改夏禾为秋禾”,“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改粗耕为细耕”等一系列的生产技术改革。加上在非耕地植树造林,培护草坡等工作,涵养水源,就可以大大地稳定和提高粮食的产量,从根本上改变定西地区光山秃岭干旱多灾的贫困局面。
把美好的计划变为现实
定西地委改变干旱区的计划,是一声振奋人心的号角,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向干旱灾害进攻,向大自然夺取幸福的斗争开始了。到了1956年,全专区实现农业合作化的第一年,改变干旱的斗争就收到显著的成效。这一年全区完成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的工作量,比合作化前几年的总和还要多。全区共发展水地六十六万亩,引山洪漫地二十五万多亩,打井三万四千九百多眼,植树造林七十六万亩,沟壑打坝一千六百五十一座,有五千七百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控制了水土流失。加上从前修的,现在全专区共有水地一百四十多万亩。全专区五百多个干旱乡平均每户已有一亩五分左右的水地。这就不仅促成了去年的大丰收,而且也使得这个地方今后的粮食产量有了比较可靠的保证。至此,定西专区的人民在同干旱的斗争中,已经获得了初步的、但是却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开始,打井筑坝缺乏劳动力,兴修水利没有资金,搞这么多的工程也缺乏技术人材。但是,定西地委除了充分估计到这些实际的困难以外,还看到事情的另一个方面——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提倡民办公助,依靠群众办事;组织群众边做边学,培养技术力量;至于说缺乏劳动力,一旦群众组织起来劳动力就会像不竭的泉水。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定西专区去年完成的灌溉六十六万亩水地的水利工程中,国家只投资四十五万元,每亩平均只摊六角八分。皋兰县祁家坡乡用动员社员投资,由社逐年归还和贴息的办法,集中了本乡的人力物力,只两个月的时间,修好了有土方石方,有拦洪坝防洪坝,有块石衬砌渠底,有水泥浆勾缝,长达十五华里,可以浇地一万多亩的渠道一条。在山高壑深的会宁县,一下子就出现了四十四公尺高,可以顶住一百秒立方公尺洪水的巨大的拦沙蓄水坝。定西专区群众在同干旱斗争中不仅表现了他们是顽强的,而且也显示了他们有无穷的智慧。参加兴修水利的农民,一共创造和改进了各种测量、施工以及提水工具三十六种。
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中的积极分子共产党员魏顺伦是这样描绘他的家乡的变化的:“常年干旱缺雨,人畜饮水困难,大风一来土像烟一样冒起来,这是从前的榆中县接官亭乡的面貌。如今的接官亭乡呢?——枯树重开花,干沟出泉水,荒山穿绿衣,旱地变水地。”遭受过1953年严重旱灾以后的魏顺伦,响应党的号召,不顾周围亲朋戚友的冷嘲热讽,在他的家乡的土地上炸开了石头,挖了第一口井,安上了水车。自己一个人推一点浇一点地,浇一点种一点庄稼。现在,全乡已有百数十眼水井,安了几十部水车,使几百亩旱地变成了水地。每亩夏田比原来增产一百五十斤。此外,因为有了水,这些地还可以增种回槎,每亩秋田可以收五百斤左右。因为有了水,乡上原有一百多棵受旱不会开花的老果树现在也开花结果了,一年能收果子二百驮(一驮约一百五十斤)。1953年榆中县的三岔沟,还是光秃秃的,自从封山育林以来,现在已经有十五里长、十里宽的山岗长起了榆树和椿树,远看去是一片密扎扎的幼林。最叫人高兴的是已经绿化了的山岗,一个个枯泉又出水了。这下子群众亲眼见到党说的“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改变干旱”的话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干的劲头更足了。三、四年来,接官亭乡从一个缺粮乡变成一个有余粮出卖的富裕乡。
再接再厉同旱象斗争
去冬和今春,甘肃中部这片干旱山区雨雪又显得特别稀少,不少地方已经发生了旱象。然而人们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心慌意乱束手无策,而是勇敢、乐观、积极地去同旱象搏斗。中共定西地委的领导人对我说:“我们的一百几十万亩水地都是在旱灾的逼迫下修出来的。今年全专区原计划修水地二十万亩,洪水漫地四十万亩;如果旱象严重,那末,它一定会督促他们提前超额地完成今年增修水地的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