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高阳布业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8-12-10
第2版()
专栏:

  高阳布业今昔
为日寇蒋匪几已全部摧毁的冀中高阳布业,在民主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正在迅速恢复中。该县布业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自清末由笨重的木机开始改用铁轮机以后,生产力逐渐提高,至“七七”事变前,全县有铁轮机四万五千余张,并带动邻近的清苑、蠡县、任邱、安新等县织机甚多。全县有外来织布工人数千名。织布原料多由上海、青岛、天津等地运来,每年输入洋纱十万多包。能产布五、六百万匹。事变前几年,外国人造丝(即麻线)输入,年达两万余箱,使织麻布机发展到四千多张,每年能产麻布百万余匹。城内有专门精制布匹的染轧、漂整工厂二十一家。各工厂并联合设有一所专门训练织染人材的学校。城内的蚨丰、义丰等十四家工厂都使用新式机器(包括轧光机、染布机、干燥机、拉宽机等。)各工厂经营人共计二百二十八名,工人一千一百五十名。这些工厂除在城内集上座庄收布外,并在任邱的青塔、蠡县的萃桥、满苑的大庄等地,设有布线庄分号,各村织布户由布线庄领线织布,取得工资。当时的产品棉布有服绸、雪花@、抗日@等数十种;麻线布有缎被绉、明花葛等十数种及染出的各种士林、海昌蓝等。在推销产品方面,各工厂在全国各大城市(南至新加坡,北至蒙古的库伦,西至陕甘各大城市。)共设有分销处六十多所,销路甚广。
“七七”事变后,敌伪占据县城,各工厂倒闭,资本家逃亡平、津,农村的织布业遭敌伪的敲诈勒索,加上民国二十八年的大水灾,迫使农民无法继续织布业,多把织布机卖掉。至解放前,全县只剩三千张织布机,并且大部都未转动。
民国三十四年县城解放,在共产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下,民主政府一面对无人照管的工厂予以适当保管,不使机器损坏;一面贷款贷力扶植农村纺织,提倡以土线代替洋线,并注意扶植土靛染厂。过去逃走的工、商户经理也先后回来,蚨丰、西记等六座工厂公私合营开了工,乡村织布机两千张也很快转动起来。县联社与华丰、华兴、中兴等公营商店共同组织土线整庄扶植增产土线,供给织布原料,到民国三十六年即已组织起五千辆纺车纺整庄线。每月可收万数来斤。从前该县没有什么纺线户,现在妇女们普遍都学会了纺线,并且纺的很细。民国三十六年间,曾经蒋匪两次窜扰,高阳纺织业又遭摧残,后经民主政府的大力扶植,始恢复常态。县生产推进社、工商管理局协同元兴商店在四、六区西演一带投出一万万元的棉花,组织当地一千七百辆纺车,每月收整庄线五、六千斤,掌握了定机近百张,并对织布较好者适当奖励。县生产推进社贷出纺织款二万四千七百八十八万九千五百元,带动机子四百零七张。最近,为扶植灾区生产,在该县旧城设一分社,专从业务上推动纺织,并打算以五千斤棉花的资本,通过贷、换、卖的办法解决织布户的困难,现已运到一千多斤。另外,石家庄大兴纱厂特在高阳设一分销处,每月能售出洋纱三千多捆。现在产品已有白洋布、花条布等几十种。在推销产品上,元兴商店在集市上每月能收布二千四百多匹,由各分店代销各地,并在临清设有分销处。生产推进社每月收布八百多匹,直销到冀南、山东、山西等地。并在涞水、泊头市设立了分销处。现在全县织布机已经开动起四千二百多张,并在日益增加着。按李果庄一个村统计,今春有机子一百零八张,现已发展到一百五十一张。现全县每月能产白布一万九千多匹,各种花布八千多匹。从城内集市上来看,九月份每大集上布一千七百多匹,现在每大集光销售即达三千多匹。现在除公营“建华”与“中中”两商店使用机器染轧,工厂工人达一百一十名外,私人染坊有二十一个及印花工厂二十一个,共计经营人一百六十二名,工人三百二十七名。目前正在纺织旺月,城内集上布、线市比春天扩大一倍,每集上线五千多斤,每纺一斤线可挣工钱五千元,织一匹白布能赚八千至一万元,一匹花条布能赚二万元。如李果庄张哥应两口子,一群孩子,今年没收下粮食,就凭一张机子每两天织一匹布,赚二万元,足能解决全家生活问题。
目前布业上存在的问题:第一是提高质量,克服普遍存在的华丽而不耐久以致响影推销的缺点。第二是仍应大力组织土线整庄,并推广新式纺线机,使原料充裕。保证产品的日益增加。第三是应继续宣传与贯彻党的保护工商业政策,鼓励织户大胆经营,使高阳布业走向全部恢复。
(冀中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