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不应削弱而要加强——北京各高等学校教授座谈会旁听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6-14
第7版()
专栏:

  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不应削弱而要加强
  ——北京各高等学校教授座谈会旁听以后——
  本报记者 孙祖年
在整风运动中,如何办好高等学校?关于高等学校的领导问题,成为高等学校教授们讨论的中心。我参加了北京许多教授座谈会,并个别接触到一些教授。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教授们之间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教授治校”、“民主办校”。有的反对这个意见,他们认为:提出“教授治校”、“民主办校”的人,虽然口头上也说,要加强党的领导,但如果按照“教授治校”、“民主办校”的办法实行,实质上就是取消了党的领导,这是行不通的。目前的问题不是否定党委的领导,而是如何改进党委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扩大民主,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更好的办好高等学校的问题。
“教授治校”和“民主办校”
主张“教授治校”、“民主办校”的理由是:办高等学校,“内行”的非党干部会比“外行”的党员干部好得多。“外行”人领导“内行”人是办不好高等学校的。因此,高等学校必须由教授们来领导。有这些看法的人,对今后怎么样管理学校,他们的具体意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张“教授治校”,办法是以副教授以上的人参加来组成“教授会”,教授会再推选出一个评议会。它的任务:负责解决学校中的重大问题。例如聘请教授,辞退教授,增添系科,支配经费等。评议会不能决定的大事,或是校长认为很重大的事,就召开教授会来解决。在学校里,校长的责权不很大,但事情好办,教授会支持他。有时学生发生问题,校长不能解决,而教授会的决定学生可以接受。这就说明“教授会”是高等学校中的最高权力机构。第二类是主张“民主办校”,办法是把两种类型的工作分开:把行政工作交由行政会议处理;有关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事项由学术委员会处理。例如教授的聘请、副教授升教授、讲师升副教授、留助教、招收研究生等与学术、教学有关的事项,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关于财务工作,主要是预算和决算,要由行政会议的成员向学术委员会报告。学术委员会由教授、副教授、讲助代表组成。党委会可派代表参加,在会上也可提出党委的建议,但学术委员会不一定要遵照党委的意见执行。学术委员会是高等学校中的最高权力机构。所谓“民主办校”,实际上还是“教授治校”。
自从提出这些“教授治校”、“民主办校”的办法以后,在各种座谈会上,教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相当一部分教授不同意“教授治校”和“民主办校”的主张。在九三学社中央召开的教授、专家的座谈会上,全国政协教育组副组长、原清华大学教授楼邦彦说:“我对解放前‘教授治校’的问题,有三个阶段不同的体会。在清华大学当学生时,我看清华的教授评议会是元老教授、权威教授治校。用现代术语来说,是‘寡头政治’。年青的教授,在学校里是没有地位的。当时清华的宗派主义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当时教授会聘请教授,好的作用是挡住了一些学问不行的人入校;但也确确实实排斥了一些非清华派的有学问的人入校执教。我后来进清华教书,因为是清华的毕业生,我也被培养成有浓厚宗派主义的清华人,当时连北大的教授都看不起。因此,若说是清华的教授会安定了教授,也只能说安定了这样的一批人而已。后来我留学回国,北大要请我做教授,月薪三百二十元,清华要请我做副教授,月薪二百八十元。我还是选择了清华。为什么,是宗派主义的影响。入清华任教,我也参加了教授会。但不是参加会,而是听会。因为年轻的教授不能发言,不敢发言,形势是有如此大的压力。清华的教授会就是如此。我还理解另一种情况的教授会。1946年我到北大教书,北大当时也有教授会,是教授们用以争取民主的机构,主要斗争对象是胡适。这两种‘教授治校’都不能搬到现在来用。人民不允许所谓权威的教授治校,更不允许这种严重的宗派主义。北大的那种教授会,也不能搬到现在来用,因为我们不是和共产党作斗争的。若是为了发挥教授的积极性,即使是提教授治校的口号,也必须具体分析,不然副作用大于正作用。我认为,高等学校和科学机关的党委会不能取消,要发挥教授的积极性,要采取各种办法,不是简单的提出‘教授治校’四个字所能解决的”。在中共北京市委召开的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林庄说:“如果取消高等学校中的党委领导,采取‘教授治校’、‘民主办校’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我看不见得。我觉得最多不过解决熟悉业务的问题,‘三害’也不一定完全能解决的。几年来,我以在大学任教的亲身体会和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的结果,我认为在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比教授治校优越”。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刘仲容形容现在的高等学校像个小市政府,从吃饭、洗澡、理发、住房到教学、科学研究、思想教育等都要管,这些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他说,我这个非党院长没有感到有职无权的问题。如果实行“民主办校”、“教授治校”,我看就要发生大问题。把教授陷在行政事务工作里去,是得不偿失的。如何充分保证教授们的教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就要发生困难。同时许多问题,校、院长一人也不能解决。因此,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我认为今天的高等学校不可无党的领导。王真教授说,不管“教授治校”也好,“民主办校”也好,名称虽然不同,只是换汤不换药,其实质是取消或者削弱党的领导。如何改进党委的领导?
不同意“民主办校”和“教授治校”,主张在高等学校中仍保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的教授们,并不否认过去党委领导高等学校有缺点。他们认为今天要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改进党委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有哪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需要改进呢?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所有的大学或学院,都有校务委员会,但都等于虚设。如有的校、院党委会往往是讨论决定学校中的重大问题后,不善于把党的决定提到校务委员会议上充分的研究讨论,变为行政的决议去贯彻。而习惯于简单的通过党组织的系统去布置工作。因为今天的高等学校,绝大部分系主任、教授不是党员。这样从党内系统布置的结果,客观上就造成了系秘书领导系主任,助教领导教授了。这种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客观上也给人以错觉,好像党在政治上不信任高级知识分子,造成党群关系的隔阂。二,与第一个缺点相联系的党委领导作风的第二个缺点,就是经常注意扩大民主不够。特别是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等问题上,虚心地多听取内行人的意见不够。有人说“外行”人不能领导“内行”人,这有点道理,但这个意见也不能完全站住脚。任何人并非天生就是“内行”人,是由“外行”到“内行”的过程,如果高等学校中的党委和所有共产党员,都能抱着虚心向人学习的态度,自己刻苦钻研,总有一天能达到“内行”的,当然也就能起到真正的领导作用。可是,过去的情况完全相反,许多年轻的共产党员对老教授不尊重,有的人自己不懂装懂,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盛气凌人,以改造别人自居,这就不好了。三,党委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做得很差,有的学校党委单纯的靠会议听取汇报、布置工作来领导是显然不够的。党委应该经常聚精会神地考虑研究学校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要多下来,听取群众意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这样的工作作风来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
总之,大家对党委会领导高等学校,不是要求所有的党委委员都立即成为专家、教授。而目前起码的要求,党委应该懂得怎样办校。要真正发挥党委会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党委成员要努力学习业务,如果不熟悉业务是很难领导的;二,要扩大民主,用各种方法,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现在起,应该更多的依靠老教授办校。特别是当一件事情在设计中,要注意广泛的听取意见,在这个基础上达到集中。集中以后,不能以党代政,要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的职权。在整风运动中,希望党委改进这些方面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办好高等学校。所以今天的问题不是“教授治校”、“民主办校”所能解决的,因此,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不是削弱而是要更加加强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