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六月十五日北京的一片繁荣景象 不就是十年前同一天悲惨生活的最好对比吗?十年前的今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6-16
第1版()
专栏:

  六月十五日北京的一片繁荣景象
不就是十年前同一天悲惨生活的最好对比吗?
  十年前的今天
  新华社记者 新辰 昭文 恭敏 赵谦
十年前的今天——1947年的6月16日是个极其普通的一天。北京的报纸上在这一天刊登了一些什么地方新闻呢?这些新闻里叙述的事情今天怎么样了?下面就是这些“新闻”的今日报道。
“疯狂世界”
翻开十年前今天的北京各家报纸,令人触目惊心。每一家报纸都以大字标题刊载了粮食涨价的消息。“市民疾呼救命,救命!粮价昨日又突猛涨”这是“北平时报”的标题。“市民怎么活?粮价小落大涨,昨又疯狂上升”这是“道报”的标题。“粮价拚命涨,市民拚命喊,简直入了疯狂世界”这是“益世报”的标题。
为了了解今天的粮食价格问题,记者来到了北京市粮食局。这里早已取消了专门管理粮食价格的机构,现在只有两个人在行政科里管“分等论价”,做的仅是粮食质量优劣的研究工作。他们说,关于北京市粮食价格变化的情况,已是历史资料了,因为很久不用,已经存档。他们找了半天才找出了一个上面尘土很厚的大本子,查到1947年,上面记载的是:一袋面粉的价格若以1月份为一百,6月份就已经是五百一十七,12月更高至一千三百六十三。他们又翻出了1948年的记载:1947年6月一袋面粉是“法币”二十四万,到1948年6月卖到六百五十六万,8月更高达二千六百九十三万元。由于当时奸商的投机活动和恶性的通货膨胀,粮食简直是以天文数字在涨价。
但是,这种现象在解放以后尤其是粮食实行了统购统销后,就完全变了样。北京粮食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现在北京市储存的粮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充裕。现在粮价完全稳定下来,就连几十年来夏秋青黄不接时的季节差价也完全消除了。几百户过去投机倒把的粮商,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现在已经成为国家代卖粮食的业务人员。今天,没有人再惶惶恐恐地唯恐粮食涨价,一发薪就赶快去抢买粮食的了。
不得不查档案
十年前今天的报纸上还登载了北京电力涨了85%的消息,根据记者的记忆,解放后北京各报很少或几乎没有登过类似的新闻。当记者到电业局查询的时候,连电业局局长、营业所主任也记不起现在的电价究竟是什么时候订的。为了回答记者的问题,营业所主任不得不打电话请人查档案。在这空隙,记者请他们谈一下解放后电力供应的发展情况。把很多数字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现在的用电量比1949年增加了四倍。
电话铃响了,营业所主任听着电话就笑了起来,原来查档案人说,解放前电价一月一个样子,根本无法和现在比。他从档案上查到现在的电价是1951年10月订的,每度电当时是一千四百八十元,也就是现在的一角四分八。
简直不能比!
“世界晚报”上,一条小新闻在埋怨“行路难”。新闻里说,环行路电车已由十六辆减到六辆,等一次车要四十分钟。
今天环行路的电车有多少?北京市交通运输局客运科的工作人员说,现在环行路电车有六十三辆,加上半环行的四路车,一共有七十五辆,每四、五分钟就可以等到一辆。他们翻出了一大堆统计资料,试图来比较一下十年前北京市的交通情况。十年前北京全市行驶的电车和公共汽车总数是九十九辆,而现在是七百一十八辆,线路四十多条,每天载运乘客达一百四十多万人次。此外,还有北京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出租小汽车一百三十七辆。
记者请他们查查国民党统治时期电车、公共汽车最多一年究竟有多少辆。据调查是:电车1937年最高,有七十五辆;公共汽车1947年最高,四十辆。两项若是可以加起来的话也只有一百一十五辆。
三个科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说:简直不能比。
学校里的变化
十年前的今天,北京的许多家报纸都以鲜明的标题刊登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学生罢课的消息,消息写道:北大反饥饿反内战行动委员会通告称,为抗议“武大六一惨案”和要求释放各地被捕学生,决定罢课一天,并对死难者表示沉痛追悼。
这个沉痛的日子距今已整整十年了。走进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里林木遮天,楼阁参差,青草地上,未名湖畔,大学生们两两三三,正在拿着书本温习功课,积极准备考试。
十年前在北大领导学生运动的张群玉现在是中共北大党委会的副书记。当记者请她谈谈十年前同今天的对比时,她坐在沙发上默想了好一会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太突然了。现在过的是完全另一种生活,十年前的事我已经很少想它了,记得那时正是国民党对学生采取高压政策的时候,北大学生集会常被军警包围,进步的学生每时每刻都有被捕的危险。
记者又到了学生会的办公室。学生会主席赵震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大学生,十年前大学生所遭受的迫害,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说,我只能从历史材料和小说里得知这些事情,我所看到的大学生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的生活。1952年开始,大学生的伙食供应完全由政府来负担,从去年下半年改成了助学金,但全校享受助学金的同学平均有60%。过去的学生要反迫害,现在学校里给我们安排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完全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探求各种知识。
前北京大学教授许德珩也对记者畅谈了十年前北京大学的情况。他说,那时学校里经常都有学生被特务抓走,真是人心惶惶,学生不能安心学习。他激动地说,今天是什么样子,已经不需要我来对比了。
难找的建设新闻
记者很想在十年前今天的报纸上找一些建设的新闻,但这是一件困难的事。好容易在“华北日报”上找到了一条类似的新闻。这条消息有一个很醒目的标题:“电信业务改进”,还有一个小标题:“电话已达二万号”。但是内容空洞,没有一点建设的影子。
记者就这条新闻访问了1943年就参加北京电信局工作的工程师陈光璞,他现在是北京市市内电话局的副局长。他听记者谈了这条新闻以后,笑着说,当时根本谈不到什么改进业务。他说:现在北京的电话是四万多号,加上小交换机,实际上使用的电话达七万多部。电话局现在是二十四个,当时只有十二个。增加的绝大部分是自动电话。他说:解放后我参加了北京有史以来的最大的电话工程:扩建三、四、五局,新建六、八局。他赶快补充说:这是空前,但不是绝后的,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九局,又是两千号,今年就可以完工。同时,我们正在考虑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规模将比第一个五年计划还大。
不能对比的对比
记者翻阅了十一家1947年6月16日的报纸,这些报纸上刊载了许多北京在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如抓壮丁、商店大拍卖、迫良为娼等等。在新社会里,这些事情早已无迹可寻了。
记者在结束这次采访的时候,路过北京的几条主要大街。15日正是周末,街头灯火辉煌,王府井的百货大楼和商店里拥挤不堪;餐馆、冷食店座无虚席;电影院、戏院挂出了客满的牌子;路上行人熙熙攘攘,个个兴高采烈。亲爱的读者,这一片繁荣景象,不就是十年前悲惨社会的最好对比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