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飞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6-16
第4版()
专栏:小资料

  飞蝗
飞蝗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为害最严重的一种害虫。远在公元前七○七年,我国历史上就有蝗灾的记载。两千六百多年以来,曾发生蝗灾八百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
我国飞蝗的分布大致分为:沿海、新疆和台湾三个蝗区。蝗虫大发生的年代,大量飞蝗就会从蝗区遮天蔽日地成群远飞各处。1933年沿海蝗区的飞蝗曾蔓延到九个省的二百六十五个县。
华北、华东地区的飞蝗,一般每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叫夏蝗;第二代叫秋蝗。飞蝗的幼虫——蝗蝻,发育期间先后脱皮五次,共五龄(孵化出土叫一龄,脱第一次皮叫二龄,以后每脱皮一次增加一龄,脱第五次皮后变成成虫)。
蝗蝻在四、五龄期活动能力很强。五龄蝗蝻每分钟能向前跳进二十多市尺,能连续在水中游泳十三到二十八小时。它的分布面积,在四、五龄期间,一般能扩散几倍或几十倍。飞蝗的飞翔力极强,迁移的时候可以继续飞行一天以上,并且可以夜间飞翔。飞蝗的食量比三龄以前的蝗蝻一般大二、三百倍。因此,飞蝗的为害性更大。
解放以后,国家十分重视灭蝗工作。从1953年起,在蝗区各省建立了治蝗专业机构,逐年拨付大批防治经费。为消灭蝗虫,中国科学院和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已分别在南北蝗区结合防治进行了试验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