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爱沙尼亚人民的骄傲——记共和国文教事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6-20
第6版()
专栏:

  爱沙尼亚人民的骄傲
  ——记共和国文教事业的发展
  陈泉璧
4月7日,我们乘飞机从莫斯科起飞,经过两小时的飞行,到达了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塔林,作为期四天的访问。
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之一,那里的风景十分优美,成片的枞树林、中世纪式的红色的尖顶建筑物和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把整个爱沙尼亚打扮得像一座幽静的花园一样。我曾登临塔林城头举目四眺,波罗的海在夕照中一片金光,辽阔的海面翻滚着滔天的巨浪,成群的海鸥在暴风中自由飞翔。来到了波罗的海,才真正感觉到波罗的海的美丽、壮阔和浩大……。
在短短的四天访问中,爱沙尼亚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共和国对文化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差不多集中了它全部财力的极大部分(占本年财政预算的60%以上)和集中了大部分的优秀干部在从事这项工作。我们接触到的文化工作的几个方面,诸如学校教育、群众文化工作、戏剧电影、作家的创作活动、对外文化交流,都是全线活跃、成绩卓著。人民在这种先进的文化生活熏陶下,生活显得特别的愉快和丰富多采。
4月10日,在我们将要离开美丽的爱沙尼亚的前一天,我们访问了这个共和国的文化部长安斯别尔特同志。他是一个极有文化素养和极有风趣的人。他一见我们就说,爱沙尼亚和中国比是很小的,但我们已建立了自己的文化,我们也有可以和朋友们讲的东西。接着他就向我们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共和国文教事业发展的情况。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
安斯别尔特同志对我们讲,爱沙尼亚文化事业发展的最显著的一个特色,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网很普遍,不仅是正规学校,就是业余学校和函授学校也是如此。差不多所有城市、农庄和任何偏僻的乡村,都有学校。任何人,不管他是学龄儿童、青年、工人、农民或者是机关干部,只要他愿意学习而且有条件学习,都可以按照他的志趣和愿望找到他学习的机关。爱沙尼亚各级各业学校数量之多,同它仅有的一百多万人口比起来,就可以看出爱沙尼亚的党和政府对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是十分重视的。安斯别尔特同志对我们说,爱沙尼亚现有六所高等学校、四十六所中等技术与中等专科学校、几百所普及学校。我曾访问过离塔林市约有一百多公里的克尔特洛尔—雅尔维市,那个城市只有三万人口,但就有七个普及学校、四个十年制中学夜校、二个中等技术学校和两个青年业余学校。
爱沙尼亚就好像一所学校,人们的文化水平都很高,求知欲很强烈。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爱沙尼亚学校教育的落后简直是难以想像的。那时几乎有42%以上的儿童不能入学或入了学不能在小学毕业。青年人为了生活,不是做了庄园主的放牧人,便是当了资本家的佣工。那时爱沙尼亚人民的极大部分都是文盲。
丰富多采的群众文化生活
安斯别尔特同志以极大的兴趣和我们谈到了共和国的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他说,共和国的群众文化工作一向很活跃,几乎所有的群众都组织在各种业余的文化组织中。只要工作一完或者学习一结束,人们就会成批地踊跃地参加各种业余的文化活动。凡是在休息时间,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歌剧院和电影院都是坐得满满的。安斯别尔特同志告诉我们,现在爱沙尼亚共有七百七十三个俱乐部、一千四百一十六个国立图书馆。在俱乐部中有舞蹈、歌咏、话剧、技术、语言等小组。俱乐部一方面团结各种爱好艺术的积极分子,一方面每年举行各种观摩会选拔各种优秀分子,给以深造的机会。共和国现在的一些优秀演员、著名的歌唱家和作家,极大部分都是从这些观摩演出中选拔出来的。共和国的图书馆现在共有五百四十三万册藏书。爱沙尼亚人读书习惯很好,差不多只要一有空,就会想到读书。据文化部统计,去年一年走进图书馆去的群众共有五十万人以上,每一个读者平均读了二十七本书。因群众学习情绪高,对书籍发行数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从前一本书顶多只印一千四百到二千册,现在每本书印到八千到一万三千册还不够。
电影和戏剧是爱沙尼亚人民精神食粮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在爱沙尼亚访问的那几天中,爱沙尼亚的所有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都在演着爱沙尼亚人民喜爱的一些剧目和电影。所有这些戏院与电影院都是席无虚位,场场客满。我真羡慕和佩服爱沙尼亚人民对艺术生活的那种爱好和他们的强烈的兴趣。在爱沙尼亚,除省市的剧院外,现在共有九个国立剧院,二百二十九个电影院和电影放映机关。去年一年有一百多万人次看了戏,有一千五百六十万人次看了电影,平均每人去年全年看了十五次电影。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爱沙尼亚人民不要说不能看到那么多戏和那么多电影,有些人甚至连电影院和戏院都没有看过。
作家的荣誉
现在爱沙尼亚共有七十个作家、五十个作曲家、二百多个美术家。他们都是爱沙尼亚文化工作方面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受着人民热烈的喜爱。如作家阿尔都·亨脱所写的描写爱沙尼亚革命史的长篇小说“风的海岸”、辛别尔写的描写苏维埃政权重建的“红色的小丁花”、路多尔夫·谢尔盖写的描写苏维埃政权时期爱沙尼亚农民生活的“土地与人民”、列别立赫特写的描写集体化时期农民生活的“光明照耀到克奥尔地村”,这些作品曾一版再版,在人民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受到爱沙尼亚人民的欢迎,而且受到整个苏联人民的欢迎。不仅已经译成了俄文和其它兄弟民族的文字,而且也译成了其它国家的文字。如列别立赫特的作品“光明照耀到克奥尔地村”不仅已译成了中文,而且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也在我国放映过。在资产阶级统治的年月里,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从来不相信爱沙尼亚人民会有什么文化,他们禁止爱沙尼亚人民保存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本民族的语言。但是,现在爱沙尼亚不仅有自己的作家、歌唱家、演员、学者,而且能够写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来反映他们过去所受的苦难和今天他们所过的幸福生活。
欢乐的歌唱
爱沙尼亚人民特别喜爱歌唱,任便你在街上看见三五成群挽臂而行的人群或者在任何的集会上,你总会听到他们低沉或者高亢的歌声。在平常的日子里,爱沙尼亚人民也非常喜欢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爱沙尼亚的各区各乡,都有合唱团的组织,每年都有一天规定为歌唱日。到了那天,人们都要穿起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尽情地歌唱。唱得高兴的时候都是整天整夜的唱,甚至会废寝忘食。共和国的歌唱节是五年举行一次。这种全国范围的歌唱节,开始在1869年,到1955年已经举行了十四次。最近两次的歌唱节,一次是1950年,参加的人数有三万二千人。一次是1955年,参加的有四万多人。安斯别尔特同志告诉我们,爱沙尼亚人民所以那么喜欢唱歌是有历史原因的。爱沙尼亚过去一向受着外族的压迫,生活得很凄惨,在精神上受到无限的压抑。他们要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什么物质条件都没有。所以只有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悲愁。因为唱歌既不要花什么钱而且是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所以就一直流传至今并扩大成为一种群众运动。当然,今天歌唱的性质已完全改变,昔日的悲愁和愤怒已为今天的愉快和欢乐所代替。爱沙尼亚人民今天歌唱自己的新生,歌唱自己幸福的生活,歌唱光荣的劳动。这歌声是多么嘹亮多么愉快,它透过爱沙尼亚的每个人的心灵,响彻着爱沙尼亚的整个大地。
在我们快要告辞的时候,安斯别尔特同志最后和我们谈到了爱沙尼亚的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提到了爱沙尼亚和中国的文化交流。他非常满意这几年来爱沙尼亚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情况和已经得到的成绩。他说,由于中国在这里举行了电影周,举行了京剧的演出和一些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在爱沙尼亚的翻译出版,显然爱沙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面貌的了解是较前大大进了一步。但是他说:“我们当然并不能满足于这样一些成绩,我们正期待着我们之间有更多的文化往来,我们愿意了解新中国人民的全部精神面貌。”
当我结束在爱沙尼亚的访问,穿过五百公里平原,前去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访问时,爱沙尼亚乡村的美丽景色一幕幕在我眼中闪过。我衷心地羡慕爱沙尼亚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钦佩他们的热情好客和辛勤的劳动。我衷心地祝福爱沙尼亚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愉快,歌声唱得更响亮。愿他们的文化事业像永远开不败的花朵一样,开放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