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人民生活比过去如何?天上地下 农村是不是万事大吉?还有问题 一个知识分子写信给朱德副主席,报告川北仪陇县马鞍乡琳琅村的情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6-28
第4版()
专栏:

  人民生活比过去如何?天上地下
农村是不是万事大吉?还有问题
一个知识分子写信给朱德副主席,报告川北仪陇县马鞍乡琳琅村的情况敬爱的朱副主席:
我在重庆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工作,4月中旬来到仪陇县马鞍乡琳琅社体验生活,住在您老人家的故居。不久,我就要回重庆去,现在把我在仪陇所见所闻向您报告一下。
从重庆动身,经过北碚(锦绣的花园)、合川(川北的粮仓)、南充(天府丝城)、南部(川北的盐场),整整坐了两天的汽车,到达了仪陇县。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九层白塔,接着就看见金城寨、金城公园。仪陇县建筑在山腰,城墙已经拆了,城内只有三条街,丁字形。有两条公路穿城过,一条通巴中、南江,一条通马鞍场。城内新建筑有医院、剧场、中学校、车站和机关宿舍。街道比从前宽阔,但许多民房还是原样。城内有了电灯、小型火力发电厂、自来水。老百姓说:“过去的仪陇,赶场狗咬人,街仄、人少、冷冷清清,白天都要打灯笼(太黑暗)”。“现在的仪陇,赶场人挤人,街宽,人多,热热闹闹,世界光明”。
仪陇到马鞍,三十七公里。马鞍场老街还是原样未变,街内石柱上有红九军在1933年刻的标语,现在还依稀可辨:“拥护中国共产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红九军政治部制。”从前的苏维埃办公处“文昌宫”,现在是中共区委会和区人民委员会。
马鞍场口,一条新的市街正在形成,新建的卫生所、粮库、供销合作社都在场头。附近,还兴办了一所马鞍中学。
琳琅寨下边就是琳琅村,这儿青松翠柏,绿荫夹道。寨下有一所小学,现在有九十多个学生。据说,从前这里是一所私塾,是您老人家读书的地方,现在,孩子们很爱护这儿的一草一木。
这儿的人们,同祖国各处的人民一样,正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
人民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天上地下。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现在真正是家家不缺粮,户户有吃穿。
这儿的农民,特别勤俭。长寿的老人很多,如朱世璧、朱世禄、朱世益、朱代文等都是七十以上的老人。朱代文七十四岁了,去年还在社里做了一百多个劳动日。今年还很健康,我向他学挖土,还挖不赢他。前天种地,他挑土粪,一次挑一百多斤,我很惊奇,但老乡们认为是平常事。他真是老农民的典型,穿一身发白的蓝布衫,赤着脚,登着草鞋,一天到晚喜笑颜开,最爱讲过去几十年的故事。他的儿子、孙子都在政府工作,有人问他:“老太爷,你怎么不休息享福啊!”他说:“不做活路就心烦啊!毛主席、朱总司令不是六、七十岁了吗?他们都在干呢!还不是为社会主义,我好意思游手好闲吗!”他就是这样,闲一天也不惯。在社里做活路时,他是认真的,负责的。有一天种花生,我帮他丢种子,他盖土,他看见前面一个妇女不顾质量,把窝窝挖浅了,马上就批评她。我觉得,像朱代文这种人,是社里的榜样,最珍贵的财富,应当很好的尊敬他们。可是,现在有些农村干部,脑袋里有成见,以为“凡是老年人都保守落后”,不重视老人,不接近老人,成天只抓住青年人,不与老人商量,在生产上,往往走冤枉路。
仪陇的农村干部90%是艰苦朴素的。同我驻在一块有一个区委书记叫王思隆,原来是县委组织部副部长,4月份干部下放,他自愿下乡的,现在兼琳琅社的副主任。他原来是中学生,现在一心想学会做庄稼,下田栽秧,上坡种花生、棉花,他都亲手做,向农民学。还有一个李同志,农民出身,现任区生产委员。他每天都在研究如何搞好劳动组织,给社员想了很多办法。因此,全乡的农民都叫他做“李包工”,说他善于解决包工问题,至于他的本名,倒没有人叫,“李包工”很出名。还有一个统计科的王同志,中学生,下乡搞统计,也帮助农业社工作。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发明一种新农具或改良一种农作物,他很热情,心急,想改变农村面貌但知识不足,只好埋怨那些农业科学家“为啥不努力”。总之,这里的农村干部很少像城市某些人那样成天为自己打算,他们一年四季天晴落雨同农民在一起,每个人都想改变农村面貌。
是不是农村万事大吉,没有问题了呢?有的。
敬爱的朱副主席,我想反映一些情况,并作一些建议。我的政治思想水平很低,难免无错,请原谅。
一、川北山区农民仍很贫穷,需要援助。这儿农民生活比过去好,但比川东、川西及其他地区还是贫穷的。以琳琅社为代表:这个社1956年每人全年收入不过四十元,吃、穿、用、住都在这四十元内开支。每天只能吃三顿红苕稀饭,外加一碗干咸菜。一个月吃一回肉,营养是说不上的。遇着生疮害病就困难了,害小病不吃药,拖、挨,拖好就算了,病重了才吃药,因为没有钱。例如朱世璧八十多岁,最近病了,脚也肿了,我去看他,他没吃药,因为没钱。我还到好几户农民家里去看过,被盖没布,光棉絮巾巾。穿的也缺,脏了也没法换。住的地方,床、灶、粪坑连在一起,所以容易生病。现在,农民普遍的反映是:“入了社,有饭吃,没钱用。”
这是生产落后与人民群众要求迅速改善生活的矛盾。解决的办法主要是:(一)提高生产量;(二)开展副业。(这儿去、前年批判资本主义,把药材、棉花等作物批判掉了,现在才恢复副业和经济作物。)由于川北底子穷,需要援助,包括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援。请先进地区援助落后地区,这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
二、川北山区文化极其落后,举一个现成的典型例子:琳琅社迄今还没有会计,是另一个社的会计兼任。琳琅社识字班没有教员,是朱代文的孙媳(才读一年识字班的新学生)在充当老师。文化生活贫乏,电影队三、四个月不下乡(他们说农村赚不到钱!)。
建议:优先开展落后山区的文化事业,在落后地区多办几所学校,多分配一些文化干部、教员到这里来,电影队、剧团不要光图赚钱,请命令他们不赚钱也要为山区人民服务(不光是川北)。现在因为有困难,要少招生、少办学校,这是对的。但在文化落后的地区,最好不要太限制,因为他们原来就最缺文化。多留一些有文化的人在农村,不要一调干部就把农村最好的有文化的人调走。
三、关心群众生活,发扬民主。有些农村干部只知抓紧生产,而忘了生产的目的正是为了很好的生活。有些农村干部一年三百六十天催着农民生产,不容稍息。专区报上登着“正月初一积肥”,春节也不休息,叫大家学习。前几天,我在村里听有的人提出:“起早摸黑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可能是县里提出的)。事实上,农民每天劳动已经是九、十小时了,再要他们加强,对身体是有害的。现在,农村戒律也很多,结婚、生孩、走亲戚、拜年之类都有禁忌。区、乡干部自立新法,执行的很机械。例如,结婚时亲戚来热闹一下,吃一顿饭,干部知道了就要批评、登报。据说有一个人结婚坐花轿,就被从轿里拉出来。一切敬神敬祖先的事绝对禁止。干部居心是好的,但是,他们忘了风俗不是强迫所能改变的。我也是个绝对的无神论者,但是,我觉得群众觉悟未提高以前,强迫会产生反感。由于农民不得将息,生活上受很多限制,于是,他们说:“现在不愁吃的,可是,做起活路来很愁烦,不很愉快!”我走过一些地方,凡是关心农民生活,民主空气较浓厚,干部能与民同乐的社,社内喜气洋溢,社员愉快,生产也真正好。我在仪陇,看见这种情形较少,不是县的领导干部不好,而是他们光注重推广生产技术之类,缺乏对人的关怀。
建议:要求干部贯彻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的指示,注意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对于群众的私生活,不要干涉太多。
四、在县、区、乡干部中,继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工作,提高农村干部领导水平。县、区干部在生产上往往强迫命令,群众不满。不少干部忠心耿耿,百分之百传达上级指示,坚决执行,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水平低,不用脑筋不研究实际情况,不听群众呼声。这种情况对工作危害不小。有时,县里指示紧急,雷厉风行,下面干部本身不通,也同样向下布置。例如,琳琅社前天坚决要社员不在棉花地里间种苞谷,社员不通,不执行。干部批评。但批评群众的干部“李包工”昨夜对我说:“老实说,我也不通,棉花地可以间种苞谷,我祖辈有经验,可是上级偏不准间种。”我说:“你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向上反映,你为啥不说?”他说:“怕上级批评。上怕县级批评,下怕群众埋怨,真苦闷!”姑无论他的意见是否正确,就这“有意见不能畅所欲言”这一点,就反映了一个问题。
因此,我觉得提高县、区、乡干部的领导水平很重要。当然,首先必须彻底反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中央要贯彻到底,甚至可以派人检查,并协助省加强经常的政治教育,表扬奖励优秀的农村干部,对坏干部适当处理。
敬爱的朱副主席,以上不对的地方,请指教。
我想,这封信不一定会呈现在您老人家的眼前,您太忙啦!
最后,我非常感谢党和毛主席,使我们这些坐编辑室的小知识分子能够有深入农村,改造自己的机会。
革命的敬礼。
熊志彬
1957年5月4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