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通俗话剧和话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6-28
第8版()
专栏:

  通俗话剧和话剧
  马彦祥
上海市通俗话剧巡回演出团来首都演出,同话剧的兄弟团体会见,是戏剧大家庭里的一件盛事。
通俗话剧诞生于辛亥革命的前夜,当时称为“新剧”;它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受的欧洲近代剧(ModernDrama)的影响,但在创作方法(包括剧本和表演)上则是继承了我国民族戏曲的一些传统,因此它虽是西洋的话剧形式,同时却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清末民初时,它以进步的思想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在长江流域一带以及各大城市联系了广大的观众。它不但在政治上宣传了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攻击过清朝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在演出剧目和艺术形式上也对许多兄弟剧种(如沪剧、甬剧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全国很多地方撒下了话剧的种子,实际上成为我国话剧运动的拓荒者和开路人。
通俗话剧的历史并不长,即使从“春柳社”所演的“新剧”时期算起,至今也不过五十年。但在这五十年间,它所走的道路是曲折的,它有过光辉灿烂的时期,也有过衰落萎缩的日子,解放后,“百花齐放”的方针使得许多过去一向不被重视的以及湮没已久的剧种都得到了扶植与发展,唯独通俗话剧的命运一直未见好转,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继续衰落下去,最后甚至连它原来的形式都消灭了。
通俗话剧为什么长久以来遭到各方面的冷淡和歧视呢?我想,除了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缺点之外,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和文艺界、戏剧界的偏激的宗派主义思想有关的。不说“五四”时期的一些醉心于西洋戏剧的文艺家们曾经一脚把通俗话剧踢开,全部否定了它;即从解放以后,只要提到话剧,就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才是正宗,舍此而外,都是旁门左道。通俗话剧虽也称为话剧,可是就有不少人无视它的存在(去年全国话剧会演就没有通俗话剧团参加)或是有意将它挤出话剧之外(“戏剧论丛”第一期中所载全国剧种调查表就硬将通俗话剧和话剧列为两个剧种)。这些看法显然都是错误的。尽管通俗话剧在它的艺术形式上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而且在它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走入歧途,给通俗话剧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但它究竟有过一段光荣的历史。在艺术方面,无论从剧本的创作方法和演出形式来看,它都有着与话剧显著不同的许多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构成了通俗话剧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和流派,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通俗话剧所以能成为“通俗的”话剧。如果在我们的艺术思想上没有宗派的成见,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排斥它,不让它在“百花齐放”的方针下得到开放的机会呢?
当然,艺术的特点并不等于都是艺术上的优点,甚至也可能正是艺术上的缺点。问题是在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些特点,如何来改变这些缺点。许多同志在看了通俗话剧之后,对于它的表现形式继承了民族戏曲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一点,几乎是一致赞美的,但同时也有人对于它的剧本创作方法采用幕表制却表示怀疑,认为这种方法只是一个过渡形式,应该逐步废除它。他们以为幕表制的演出是根本不需要剧本的,是完全靠演员在台上临时编拟的。这种看法显然是对于通俗话剧的创作方法缺乏理解。其实幕表制也是有剧本的(此次上海市通俗话剧团所演出的“张文祥刺马”等剧都是有剧本的,有固定台词的),不过这种剧本并不是由一个剧作家写出来,而是由参加演出的演员集体创作出来的。通俗话剧之所以“通俗”,我认为正在于它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如果否定幕表制的创作方法,实际上就是否定了通俗话剧艺术上的特点,否定了通俗话剧的存在。
毛主席明确地指示我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在百花齐放的季节中,我们话剧艺术的两大流派在首都会见了,这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件令人振奋的大喜事。但愿它们在这次会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此消灭门户之见,携起手来,共同为我国话剧事业的前进,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