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麦收中的共青团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7-07
第8版()
专栏:

麦收中的共青团员
麦收时节,我们来到了北京南郊红星集体农庄。听到很多人都赞扬共青团员,我们就此进行了访问。
以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青年生产队,已先将麦子收完了。我们问青年生产队的队长:“听说有联合收割机可以替你们收割,你们为什么要自己收呢?”他们说:“用联合收割机要付收割费呀!自己收可以节省开支。”我们又问:“自己收可用镰刀割,为什么你们要用手拔呢?”“用手可将麦子连根拔掉,能增加柴禾。”“拔,手能受得住吗?”他们说:“当然,手是够受的,许多人的手都肿了,但是我们终归是把麦子拔完了。”党支部书记在旁补充道:“我们四海庄生产大队开始拔了一天麦子之后,很多人都觉得任务艰巨,吓住了,建议用收割机收。但是我们的青年生产队却坚持用手拔,别的生产队被他们不怕艰苦的精神和显著的效果所鼓舞,也都继续用手拔了,拔麦任务胜利完成。青年生产队人虽少,但平均每人拔麦的面积却比其他队队员多几亩。”
一个烈日当空的上午,瑞合庄生产大队在一片宽广的麦地里拔麦子。人潮吞卷着麦浪。人潮中出现几个前锋,最前的一个就是共青团员赵淑英,一位十八岁的姑娘。瑞合庄的共青团员不仅生产好,尤其爱惜公共财物。前几天,发现袋子里装的七、八千斤麦子发热了,有霉烂的危险,但天仍然是阴沉欲雨,不敢摊出晾晒,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它和带糠的麦子混搅在一起,让它逐渐冷却。共青团员和青年们挑起了这个担子,不辞劳苦,忙了一个通宵,将这些麦子全部混合好了,并要求不记工分。
不但上述两个村子,整个红星集体农庄的共青团员在爱护公共财产和生产上都很出色。
雄鸡三唱,大地那惺忪的眼睛才睁开一缝。这时,各个村头有幢幢的人影在蠕动——共青团员和庄员们开始下地收麦了。
白天,除了蝴蝶悠闲地沿着篱笆或花草飞舞以外,好像什么都是忙的。共青团员和庄员们拔完麦子以后,又忙着拾漏下的麦子,任凭烈日蒸烤,不管汗流浃背,也要争取颗粒还家。有些共青团员,还利用午饭后的一段时间,到地里拾麦子,交农庄,不记工分。
夜幕垂下,有的人坐在门前,噙着烟袋,听大喇叭播送出来的戏曲、相声和新闻;有些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今年的庄稼、收成和国家大事;孩子们围着老人家听讲牛郎织女、孙猴子大闹天宫及老人们过去逃荒挨饿的故事。但这些人群中你很难找到一个共青团员,那他(她)们都到哪儿去了?他们都在麦场上看护麦子呢!
深夜,人们都走进梦乡消除一天的疲劳。田野里除了几声蛙鸣和鹃啼以外,是一片静寂。这时,从小道上或麦丛中常常会出现一两个人影,原来是共青团员(间或有青年)在看守麦子。
本报记者 李白超 张光华作文并摄影(附图片)
清早,青年生产队下地去拔麦。
拔麦子是最累的活儿,可是在共青团员的面前却算不了什么。瑞合庄生产队的共青团员赵淑英在拔麦子的时候,虽是烈日当头,但她总是抢在别人的前面。
由于共青团员们带动群众积极响应颗粒还家的号召,所以在这次麦收中增加了一万八千多斤小麦的收获。这是青年生产队队员在拾穗。
青年生产队里还有两位老农——刘辅文和曹济堂,他俩随时随地把经验、技术传授给青年小伙子们,常被人家称为“顾问”。看,老农扬得多净!
在农忙季节里,虽然识字班暂时停了课,可是共青团员们对扫盲工作并没放松。团员顿广琴(右起第二人)利用麦场上歇息的时候,向识字班的学员考问生字。
左连军在农忙这个时候病了,可是他没听旁人的劝阻,仍然奔跑在麦场上。团结、互助也是团员们的优良品德。
在分配的时候,他们主动地替烈属、军属和老年人往家搬麦子。这是军属卢全德(左)高兴地看着韩兆祥替他扛起那沉重的麦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