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文艺茶座”卖的什么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7-09
第8版()
专栏:

“文艺茶座”卖的什么茶?
莫邪
“文艺报”从第八期开始,增加了一个新的栏目——“文艺茶座”。“开场白”是一首打油诗:“议论文坛事,拆墙并填沟,揭恶亦扬善,报喜也报忧。”
从“开场白”看来,这一定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栏目,可是,电灯点火——其实不然,在这栏目里,并没有幽默的讽刺,善意的批评,有的只是一种被歪曲的批评和人身攻击。空口无凭,还是举例为证。第一期上有一篇“扇形地带”,批评文化部电影局局长王阑西同志。说他有一次看电影,在他面前展开的一块扇形地带,不准旁人坐。如果确有这种现象,是应该批评的。但是,使人不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要采取丑化对方的夸张的手法,来引起人的恶感,而且寓意又那么隐晦呢?同期上的一篇“演员求见记”就“联想”得更妙了。“演员求见记”是叙述一个电影演员求见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受到了冷遇。当然这种不关心演员的现象,也同样是应该批评的。而使人不能同意的是,作者从这样一件事情居然联想到了陈荒煤喜欢养热带鱼的嗜好,并且借题发挥地说:“作为一位领导同志,他对演员的心,似乎还没有对热带鱼的性能那样了解。”这真是一种挑拨性的联想,分明是暗示人们:这个领导人对待演员还不如对待他喜欢的小动物哩!这种批评的善意在哪里呢?在十一期“文艺报”的“文艺茶座”上发表的张友松的“封嘴记”,态度就更加恶劣了。这位张先生把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他生活的体谅和照顾——预支稿酬,竟污蔑为是“封”他的“嘴”,是在“向一座不可摧毁的堡垒放出糖衣炮弹”!真不知张友松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文艺茶座”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又何在!
除去这种点名的攻击,还有一种匿名的攻击。说它匿名,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因为它所列举的事实,明眼人是一目了然的。十二期“文艺报”的“文艺茶座”上有一篇题名“身价十倍”的文章,攻击一个所谓被“重点培养”的作家,说“他的作品在周扬同志的一次报告中曾受到表扬,于是声价十倍”:“身兼作协党内外数要职”;“‘收获’编委名单中,其大名亦列于老作家之前”;“出国游历当然少不了他”等等,作者认为“这个现象是值得惊叹的”,但我却不明白这有什么可惊叹之处。一个作家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受到了党的表扬,因而得到了社会的重视,这在我们的社会里,不是很普通的事情么?我不明白这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大惊小怪,这样深恶痛绝地加以攻击!
把严肃的批评武器庸俗化到进行个人攻讦,用夸大了的个别事实给被批评者鼻子上画白点,这并不是帮助领导人整风,而是不怀好意地在群众面前丑化他,引起人们的鄙视,造成恶劣的印象。
当然,仅仅根据这些事实,是不能责备“文艺茶座”的编者的,因为任何一个刊物的栏目,都很难避免发表几篇坏文章。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文章却正代表着“文艺茶座”的方向。据说不久以前,“文艺茶座”的编辑同志,还到处搜集有关某些文艺界领导同志的个别言行,查对记录,搜集传闻,摘录词句,以作为攻击的“根据”。因此,一直到现在,我还不能了解,“文艺茶座”究竟卖的是什么茶?这“茶座”究竟想在整风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是严肃地帮助党整风,还是为了其他的什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