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谈判之意不在裁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7-18
第6版()
专栏:

谈判之意不在裁军
张振亚
在美国裁军谈判代表史塔生还没有吐出他的横生枝节的全部“裁军建议”之前,熟悉华盛顿内幕的“纽约时报”记者赖斯顿就道出了美国政府对伦敦裁军会议的真实立场。6月30日他在“纽约时报”上写道:“即使苏联代表接受了史塔生在伦敦对他们提出的关于停止核武器试验、对苏联和美国的领土进行空中视察和裁减军备的全部建议,(美国)政府是否愿意签订一项条约仍然是个疑问。”
在历届裁军小组会议上,美国代表一向表现的一个行动规律是:每当苏联代表在谈判中前进一步,美国代表就要从原来的立场上后退一步。从最近伦敦会议上美国代表的行动看来,老戏显然又在上演了。当苏联代表进一步接受了美国代表提出的天空视察的主张并提出停止核武器试验两年到三年的建议的时候,美国代表表示只愿意暂时停止核武器试验十个月,并用最后通牒的口气扬言,不接受美国这个主意就什么协议也达不成。
照赖斯顿的说法,好像美国政府越临近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候,越犹豫不决。其实,华盛顿在裁军谈判上一直是有意采取一种拖延的策略的。其所以采取拖延的办法,是因为全世界人民要求裁军和停止核武器试验的压力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坐下来谈判,但另一方面华盛顿又极不愿意达成裁军协议,因为这件事同美国政府的现行基本政策是不相容的。
裁军,特别是禁止核武器,首先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所谓“新新面貌”的军事方针相违背。这个方针的主要内容就是把美国的军事战略主要建立在核武器的“威慑力量”上。为了这种考虑,美国政府1958年度财政预算把发展导弹的费用增加了几乎一倍。(由过去几年的每年十二亿美元增加到二十二亿美元)核武器的发展在美国军备计划中被列于最优先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苏联代表佐林刚刚提出停止核武器试验的建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和国务卿杜勒斯就一致大叫:美国绝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斯特劳斯更公开叫嚷:美国必须继续“发展、试验、生产和储存这种(原子)武器。”在美国总统最近宣布美国需要继续核试验之后,人们对于美国政府的无意终止核武器竞赛和放弃核武器,就更确定无疑了。
美国政府在裁军问题上所采取的态度也是同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直接相关的。裁军对于迄今以军事开支为其重要支柱的美国军事化经济是一项威胁。美国许多重要企业是依靠军事订货发财,早已不是秘密了。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例如,战后几年来已因庞大的军事订货而发展成为美国最大工业部门之一的飞机制造业现在就是主要依靠政府的军事订货来维持它高度的企业活动水平的。其他一些重要企业,也同国防部的开支密切相关。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美国的经济对于裁军问题的发展极为敏感。合众社在报道中说:“可能达成裁军问题协议的消息已引起了美国经济走下坡路的趋势。”就是透露了靠军备竞赛大赚其钱的一些美国企业对于裁军前景感到不安。这就难怪美国政府要像赖斯顿所说的“犹豫不决”了。
美国政府不愿达成裁军协议还有一个重要的外交顾虑。战后美国一直通过加剧国际冷战局势、缔结军事联盟和协定的手段把它的“盟国”紧紧束缚在美国的战车上。达成裁军协议所势必引起的国际局势的缓和,会破坏这种情况,加大它的“盟国”的离心力,削弱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控制地位。这是美国统治集团所极不愿意看到的。在伦敦裁军会议进行时期,华盛顿一再向它的军事集团成员国家保证,西方国家的裁军计划决不包含在未来的全球战争中放弃核武器的“威慑”力量,就是出于这种顾虑,目的在收紧缰绳,不使冷战有所松弛。
英国“新政治家与民族”周刊在评论最近的裁军谈判时,作了这样的评述:“在过去两年中,日内瓦最高级会议所引起的乐观气氛并未获得证实……造成这一切失望的根源是华盛顿根本不愿意拆毁它的冷战堡垒。为建造这个堡垒,它曾花了大量的钱和心血,它还有这样多的既得利益要依靠保存这个堡垒来维持。”这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了。
不过关于美国统治集团对裁军谈判的态度,最好还是引用美国垄断资本的喉舌——“时代”周刊的话。最近这家杂志赤裸裸地说:“伦敦谈判的主题,严格说来并不是裁军,而是在进一步制定决斗的规则!”原来如此。美国谈判代表在伦敦裁军谈判桌上提不尽的“建议”,其真实意图竟在这里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