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发展”纵横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7-19
第8版()
专栏:

“发展”纵横谈
唐弢
乌鸦徐仲年诬蔑共产党看人是“我发展,你不发展”,认为党对待知识分子既要看到他们纵的发展,也要看到他们横的联系。其实呢,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向就是纵横两面都看的。自从反右派斗争展开以来,从横的方面说,我们看到了许多事实:幕后牵线,暗室谈心,还有找部下,认义子,说不尽的一些牵丝攀藤的关系,真所谓你来我往,“联系”频繁。从纵的方面说,也看到了许多事实:登坛反共,著文“戡乱”,而又一贯作恶,抗拒改造,算来是继续“发展”,决非偶然。这么一看,那么一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连灵魂都挂在躯壳外面了,说是共产党看不到,那是不合乎实际情况的。
老实说,问题很清楚: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你发展”。
要看罗隆基的“发展”,不妨去翻翻“新月”杂志和“益世报”,那上面有他不少反共的“大作”;至于章伯钧的“政治设计院”,储安平的“党天下”,也早已有人“对证古本”,给他们挖出了老根,“发展”得很一贯:来龙去脉,条理分明,这些已经无须多说。我这里只想谈谈主张“填满‘护城河’,削平‘桥头堡’!”的鲁莽即鲁觉吾,他打击积极分子,诬蔑靠拢共产党的进步人士,也还有他自己的“古本”,不过,按照乌鸦的语言说来,现在是:“发展”了。
提起鲁觉吾,大家都知道他是国民党的“检查官”。人民当权以后,有人说他反蒋有功,担任了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的参事,可是他自己却说是“倒翻身”。“倒翻身”者,头顶着地,脚底心朝天的姿势也,自然,这是颇有点难过的。这种感觉的由来,就因为他过去是骑在人民的头上,不仅当了潘公展的心腹,也充任过张道藩的宠犬,曾经宣赫一时,在张道藩直接主持的“文艺先锋”上,充当过一员文艺打手。然而,“文章之事,亦难言矣”,既然拿不出货色,总得攀龙附凤一番,幸亏他的姓氏救了他:“鲁”。于是他恬不知耻,自称是鲁迅先生的“表弟”,大谈其“团基巷周家”的故事。由于得意忘形,有一次,这位“表弟”居然忘记了自己的年纪,写了一篇“鲁迅,拖鼻涕的时候”〔注〕,仿佛他已经不是“表弟”,而是什么“表太爷”之类,连鲁迅先生拖鼻涕的样子也给他看到了。俗语说:“一表三千里”,我看还应该再远些。
就在这一篇文字里,鲁莽已经在做他的“填河”“削堡”的工作了。鲁迅先生也何预于鲁莽口头的“河”“堡”呢?然而不,请看这段借题发挥的原文:
团基巷周家,算是我们的表亲——且慢,时髦的人物看了这“团基巷”三字,一定感到异样的兴趣。“团基巷”,可以解释为“奠定团结基础的一条巷”,然而,可惜鲁迅早死了,不然,或者肯站在“社会贤达”的地位,替有党有派的人拉拢拉拢,减少些党争。……
这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事情,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进步人士的拥护,鲁莽以轻蔑的口气,用打括号的“社会贤达”和“时髦的人物”等等名词,恶毒地进行攻击;并且还拉出逝世已经十年的鲁迅先生来,把他当作“桥头堡”和“护城河”,鞭尸给大家看。鲁莽的今天还在继续“发展”的“立场”,在当时就是十分坚定的,为了维护这个“立场”,他就装成“大义”灭“亲”的样子,任意捏造事实,蹧蹋鲁迅,说年轻的鲁迅和在施粥厂里“吃舍粥”的“小懒虫”们是一伙;说鲁迅在“茶馆”里怎样学会骂人的话:“娘杀”、“贱胎”、
“盗生子”等等;说鲁迅父亲中举——其实周伯宜先生从来没有中过举——,报子来报喜的时候,鲁迅母亲怎样无知和狼狈,鲁迅又怎样骂报子为“强盗”。这位“表弟”的“创造”本领真不错,绘声绘色,其目的无非是要把鲁迅丑化——实际上也就是要把当时靠近党的进步人士丑化,以打击积极分子,削弱革命力量,为他的主子效劳。到了今天,吃“舍粥”变为“伴食中书”,骂“娘杀”变为“一棍子打死”,一切旧涵义都套上了新名词,于是他又大喊要“填满‘护城河’,削平‘桥头堡’!”这不正是一脉相承的老戏新做吗?
对了,这就是乌鸦嘴里的所谓“你发展”呀!我们看到的。
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有人可能在历史上犯过一些错误,却已经努力改正,因此,单看纵的是不够的,还得看看今天——也就是横的联系;有人也可能在新社会里说错几句话,做错一些事,因此,单看横的也是不够的,还得看看过去——也就是纵的发展。纵横相乘,百不失一。对于右派分子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鲁莽,乃至乌鸦徐仲年自己,不都是纵横都看才得出结论来的吗?
再说一句:不是“你不发展”,而是“你发展”;“你发展”了一些什么呢?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看得十分清楚的。
〔注〕见“文艺先锋”九卷一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