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江浙蚕桑生产问题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7-23
第4版()
专栏:

江浙蚕桑生产问题多
沈正祺
蚕丝事业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蚕丝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农村经济的活跃,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几万丝绸工人的生活。这从江苏省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江苏省有五十万亩桑田,蚕茧收入约折合八十万担大米,可养活一万人,对全省农村起着青黄不接时调剂生产资金和生活资料的作用;同时,这些蚕茧可以安排丝绸在业人员二万四千人,若每个职工有三个家属,则解决了九万六千人的生活问题。1956年全省丝绸工业给国家上缴了五百三十万元(除掉基建投资一百万元),等于全丝绸行业固定资产产值的40%。这确是一个投资少,收效大的行业。
江苏、浙江是全国主要产蚕区。解放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蚕丝生产是得到了维持与发展,丝绸的产量提高了。仍以江苏为例,1957年生丝预计产量为1950年七倍,丝绸预计产量为九倍。丝绸的质量已经超过我国战前水平。
蚕茧生产逐年下降
但近几年来,江、浙二省蚕茧生产存在很大问题。蚕桑产量严重下降,蚕茧生产跟不上丝绸工业需要。江苏春茧的收茧量是逐年下降的:1953年收茧十九万一千八百市担,1954年为十八万市担,1955年再减为十七万四千零八十市担,1956年只收十六万八千市担,预计今年收十四万三千八百市担。蚕茧生产历年来不但量少,而且质差。这从江苏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
1953年一颗茧平均可缫丝五百六十九公尺,1956年只能缫丝四百五十九公尺;每颗茧缫丝长率也由1953年的69%降为52%;茧丝纤度
(粗细)幅度,从1956年全省一百六十八个地区原料的调查,有四十九点四个地区原料不合缫丝工业的定粒缫丝,茧丝纤度(粗细)开差约有一——四倍左右。全年原料中有20%是次茧或下脚茧,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数目字。
为什么江、浙二省,特别是江苏省近几年来蚕茧生产会形成这一局面呢?
桑田管理急待加强
丝绸的原料是生丝,生丝的原料是蚕茧,蚕茧的原料是桑叶。而该二省蚕区普遍是桑树老、缺株多,桑园的施肥量少,有些地方又在桑园内作了其他作物,加上对桑园经营管理差,因此桑田产量下降。个别地区虽开拓了新区桑田,但种植的桑苗由于技术处理差,成活率很低。据有关材料:成活率,最高的是90%,最低竟达50%。且桑树是多年生植物,种植后要三到五年后桑叶才能喂蚕。新区桑树在培植中,老区桑树因管理不当,逐年衰退着,以致影响到整个地区的产茧量。若再不加强对老区的桑树管理,急速争取立即施加夏肥,明年每亩桑田的单位产量将更低,倒蚕现象将更严重。加强桑林或桑田管理,是蚕茧生产的根本问题。
蚕种需要改良
其次应急速设法研究改良蚕种。我国目前所推行的品种还是十多年以前的改良蚕种,每颗茧的全丝长只有八百五十——一千公尺左右。但一些较先进的蚕丝国家,每颗茧全丝长有一千一百——一千二百公尺。此外,为了鼓励农民养蚕的积极性,国家收购蚕茧的价格,以及农业和所规定的养蚕的工分均应合理。
分散领导的现象应该改变
在蚕丝生产的组织领导上亦存在问题。从桑到丝由五个部门管理,从江苏省情况看桑林属农林厅,养蚕属蚕管局,蚕丝生产属丝绸工业局,生丝的销售属丝绸公司,蚕茧原料的收购又属供销合作社。部门多,处理问题的关系就复杂。由于这样的分散领导,几年来扯皮现象,各自为政现象很严重。蚕茧原料量与质的最终反映是缫丝工业部门,但工业部门存在供给制思想,有什么做什么;有多少做多少,没有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促使蚕茧量与质的改进。目前这种领导方式应急速改变,五个领导部门起码可以砍掉二个,蚕与桑本来是有机结合体,为什么要二个部门去管呢?从目前的工商关系看,丝绸公司应当负责原料与成品的供应、销售,但其中在原料的收购上又委托了供销部门从中插一手呢?几年来蚕丝生产逐年下降是与上面这种组织形式的领导分不开的,应急速改变。成立统一机构,研究挽救蚕丝生产措施,改变现状。
在广大产蚕茧区应实行国家奖励制度,调整桑田管理及饲育养蚕的工分,研究合理的蚕茧价格,从组织上、制度上,政策上来保护蚕茧生产,这样,江浙二省的蚕茧生产不久将出现一个新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