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天津日报批判新晚报一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方向 “灯下谈”——右派的战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7-24
第3版()
专栏:

天津日报批判新晚报一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方向
“灯下谈”——右派的战鼓
本报讯 7月22日的天津日报发表了夜莺、项贤和新之三人的文章,批判天津新晚报在5、6月间的资产阶级方向和该报总编辑室主任孙肇延的右派言论。
夜莺在“掩护右派进攻的‘战鼓’”一文中说:新晚报“灯下谈”在前些日子发表了许多文章。其中大多数都是呼风唤雨,到处点火,惟恐天下不乱。例如5月14日的“灯下谈”说:“在鸣放上,还处于刚刚开始,而且有着一种沉闷。‘气压’之低,确是感到了的。”(启天:“打破沉闷”)5月24日的“灯下谈”说:“不少党外人士,还是在观望气候,欲吐又止,……耽心报复;而更多的人是迫切要求鸣放,如鲠在喉,却无从吐诉。”(短笛——孙肇延:“祝鸣放园地光辉耀目”)到了6月5日,“灯下谈”又说:“在我们这里,直到风沙迷目的夏天,雨水还是缺少。在鸣放园地里,也还不是风调雨顺。”(短笛:“喜雨”)在此期间,正是右派分子趁大鸣大放的机会,向党、向人民猖狂进攻的高潮。可是新晚报却装成“不敢鸣放”的样子,叫嚷大鸣大放不够,说什么党的领导干部“一直在躲闪掩盖,缺少勇气打开局面”(孙肇延语),指责不让在基层鸣放,说“要收了”。他们企图用这种说法封住人民的嘴,好任他们为所欲为,并且违反整风的步骤,公然主张中学等基层单位鸣放(见5月14日、17日“灯下谈”)。他们用这种手法,给右派分子一再“寻人”,频催战鼓,掩护他们进攻,给他们助威打气!
项贤在“‘还有很多’吗?”一文中指出:新晚报的右派分子孙肇延曾说:“‘灯下谈’,让我文责自负,可以写,如站在党的立场上我写不了。”站在党的立场上写不了,站在什么立场上写得了呢?当我们读了他在“灯下谈”里以短笛为笔名所写的“再谈‘寻人’”(5月22日新晚报)、“假如屈原活在今天”(6月2日新晚报)两篇文章后,我们就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当孙肇延站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立场上的时候,他才能写出文章来。孙肇延在这两篇文章中,恶毒地歪曲了我国知识界的现状,诬蔑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他说现在知识分子的“正义追求无从实现”、“满腔热诚无从施展”,因而今天还有“忧怀愁伤”的“屈原”、还有“遁迹山林”的“陶渊明”,甚至还有人把“话藏在心里”,“直到老死也不说”,保持着“顽强的沉默”。他还“寻”到了一些被“压抑”的人。其中有“面容略见憔悴”的、有“苦笑”的、有“话到伤心处晕倒在地”的……。他说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哩”。总之,他把今日中国知识界的面貌描绘成一片灰暗、阴郁,把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说成是“压抑”。这里,他既恶毒地攻击了党,又挑拨了某些落后的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