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理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7-27
第7版()
专栏:

理想
本报记者 金凤
什么是他的理想?
1954年的夏天,昌黎县二中毕业班三百七十一个学生有三百七十个都升学、就业去了,只有一个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这就是学校青年团的总支委员、因病不能参加升学和就业考试的龙万顺。
但是,龙万顺并不是带着委屈苦闷的心情到农村去的。
一叶日记是他的见证:
“1954年7月1日……我们的先辈在我们祖先劳动的土地上为我们流尽了鲜血,给我们夺回并且保卫了我们的土地……我们应当继承父兄们的事业。几千年所没有的事我们今天让它出现——把这个落后的地方用我们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来改变成新的样子。”
这是在毕业考试前夕,龙万顺在党的生日向党作的誓言,也是他的理想。那时候,绝大多数同班同学的眼光都投向大、中城市。而他,这个贫农的儿子,他的心却转向那出生他的黄土平原,那低矮陈旧的土房和绿油油的庄稼地上。
龙万顺的理想,是从他的阶级出身和党的教育培育起来的。他爷爷穷死在关东,他父亲当了一辈子长工。龙万顺六岁的时候要过饭。那时他父亲有病,他母亲刚刚生了小弟弟,也病倒在炕上,几天没有进一口粮食。当小小的龙万顺捧着半瓢又焦又黑的高粱糊锅巴,奔到母亲炕前,满心喜欢地叫着:“妈,这回可有得吃的了!”他母亲一把搂住他的脖子,大哭起来:“这小小年纪就讨吃,将来如何得了呵!”这情景,他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解放以后分到田地的父亲,也总是嘱咐他不要忘本。他关心和同情同阶级人的命运。他看到村里的一些贫困户还是抗不住天灾人祸的打击,这几年总有人典房卖地。他焦急,他发愁。进了学校,他接受了党团的教育,他知道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英勇历史。他向往那在大渡河急流中前进的红军勇士,他向往那出没在青纱帐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游击队员,他也向往那坚持在上甘岭坑道抗击美国强盗的志愿军英雄。但是,难道改变祖国大地的面貌,使典房卖地的伯伯叔叔们永远不再流眼泪,使青年男女个个欢笑,使苏联集体农庄的幸福生活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这不是英雄豪迈的事业?让拖拉机在田野歌唱,贫瘠的山庄到处出现果园,平坦的大马路在山沟里铺起来,电灯照亮孩子们的课堂,这也是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业!龙万顺常常这样想:我们的前辈流血流汗推倒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我们就应当不怕艰苦,来推翻贫穷和落后这两座大山!他立志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农村的改造事业。
但是,那时候他还不大清楚实现理想的具体道路。他对于农民也还有些顾虑。用过去的眼光打量农村,他总觉得农民落后、分散,大伙不易齐心。他们村里以前只有八户贫农办了一个农业社,他就常常听到农民们用不信任的口气谈论它。
但是,回到家乡,他看到的是怎样一副情景呵!八户贫农办的农业社丰收了,产量比一般农户高百分之五十到一百。全村像开了锅一样,家家户户都在讨论着入社。他的父亲早已填了申请书。原来的农业社由八户扩大到六十八户,还建立了两个新社。村里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农民要走合作化的道路。
龙万顺的眼睛亮起来了,他看到了实现他的理想的具体道路。他忘了自己的病,立即投身到合作化的工作中去。他帮助老社结算帐目,统计表格。他又一家家去奔跑,访问,收集意见,组织农民讨论新社的章程和计划。党支部书记也正式和他谈话,要他留下来帮助办社。他们常常在煤油灯下讨论着未来的计划——全村劳力统一组织起来,田地连成一片,开机井,多施肥,变旱田为水田,开辟果木园和葡萄园,拖拉机翻耕土地……几个高小毕业生也和龙万顺一起留了下来。
这时候,抚宁县政府教育科来了一个通知,要他去当小学教员。但是龙万顺已经决定留在农村了。他到教育科以后第一句话就问:“我不去行不行?”他说明他想留下来参加农业建设。教育科的同志称赞他的志愿,鼓励他安心留在农村。
老老实实,当个农民
龙万顺知道,要改造农村,就得熟悉农业劳动,和农民打成一片。因此,社里虽然让他当会计,他回绝了。他想老老实实,学会生产,做个真正的庄稼人。
龙万顺下地生产了,群众都用一种特殊的眼光打量他,在他背后总不断有嘁嘁喳喳议论他的声音:“想不到这么个聪明伶俐孩子,心眼这么糊涂。种庄稼有啥出息,念的书都白念了!”“想来是翻土疙瘩的命,不能指望有多大出息!”对于这些,龙万顺早有思想准备。他还是笑嘻嘻的,和几个高小毕业生一起,编在生产队里,随着大伙一起劳动。
在劳动中锻炼,也不是容易的事儿。龙万顺虽说是庄稼家庭出身,从小也只干过一些简单的轻活。真要当个庄稼人,还得从头学起。那一天他和几个青年一起到地里帮老社义务拔棉花秸。这是个费劲活儿。棉花秸长得又高又粗,别人都弯腰去拔了,龙万顺不知道怎样下手,就找到老农杨老洪:“大伯,我跟你拔!”杨老洪直起腰,一看是他,笑笑说:“拔这要使真劲,拉假,可拔不了。用手抓结实了,一拔就下来。手一稀松,肉皮子都会拉破。”龙万顺答应着,便跟着拔开了。拔了半垅,他就觉得口干舌苦,身上一点劲都没有。那时地已上冻,他头上的汗却一滴滴直掉下来。他忍不住和杨老洪说:“大伯,不中了,我顶不住了。”杨老洪早就看在眼里,这时便慢条斯理地说:“干庄稼活,得有耐心。头回炼不出来,以后就更没有胆啦!”龙万顺一听,这话说得对。多累的活,不干炼不出来。他沉住气弯下腰去,拔完一垅,到地头上一看,手上起了好几个血泡。他没有吭声,跟着大伙一直干到天黑。
就这样,他一点点有意识地锻炼起来。他干活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脏,不计较活的轻重贵贱,工分多少。春天,他拉着沉重的石滚在田里压过。新翻的土又松又软,石滚愈拉愈沉,他累得头昏脑胀,还是坚持下来。夏天,大粪熏得人恶心,没有人愿意去起大粪。他和几个青年,从一家家茅房掏出粪来,再集中起来和上沙子。从书本上他看到尿肥作用很大,但是群众没有积尿肥的习惯。他就先找了对门的二奶奶,对她说:“明天的尿罐别泼,给我们留着……”话还没有说完,二奶奶又奇怪又好笑的说,“你这洋学生胡说什么,把尿罐给你留着干什么?”经过几次解释,她还不信,他因为急着到各家通知,就只好说:“你是当奶奶的,我孝敬孝敬你还不行,留着尿罐我给你倒吧。”以后,他组织几个团员和他一块一家家去倒尿罐。人家和他开玩笑:“还是中学生有出息,给人倒尿罐来了。”他也开着玩笑回答:“算你们有福,中学生给你们倒尿罐来了。”犁地的时候要人拉牲口,这是比较简单的农活,工分算得少,过去都是孩子干的。现在孩子都上学了,找不到人拉。龙万顺自告奋勇去拉牲口。在地头休息时,又有人刺他:“万顺,可惜点儿,凭你一个中学生,回家拉牲口,为啥不到公安局去?”原来前一天公安局来招收干部,和社主任提出要他。龙万顺已经回绝不去,这时笑着说,“都上公安局去,谁来拉牲口?”
理想初步实现了
龙万顺一面学习生产,一面想着要把自己这点文化知识用到生产上去。1955年春天,天旱地干,棉花不易出芽。他在农业技术通讯上看到棉花浸种,可以早发芽。得到社主任的支持,他就和几个青年一起动手浸种。群众一摸水都烫手,都说要把棉籽烫坏了。还有人说:“这要能出芽,我把眼珠挖出来踩个炮!”龙万顺也真担心,地这么干,万一出不了芽,还说是把种籽浸坏了。他一天要到地头看几遍。一些老农也挺关心,都去看看到底出的咋样。真叫人高兴,三、四天,棉籽发芽了;五、六天,嫩芽拱土了。大伙惊奇得说:“平常地不干也得十二、三天出芽,没见过出得这么快的。这些年轻人真中!看来种地也需要文化、需要念书呐”。
1956年的春天,龙万顺家乡六个村联合一起,一千一百十四户的高级合作社成立了,土地有一万四千亩。群众信任龙万顺,选他当了大社的技术股长。社里派他去唐山学习开锅驼机,回来以后他组织了一个九个人的锅驼机手训练班。他又举办了技术业余学校,有三百多农业社干部和农民参加,他给讲解当时农活上所需要的一些技术措施。他又学习了打机井技术,领导村里的青年打了一眼机井。
秋天,拖拉机站建立起来。四部拖拉机轰隆隆地开进了农业社的耕地,翻耕了一万多亩土地。仅仅二年以前,这里的土地还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只有八户贫农的几十亩土地像大海中的孤岛那样联结在一起。七寸步犁那时还是稀有的先进农具。现在,上万亩田地连成一片,拖拉机在田野轰鸣。机井灌溉的水田正要排水,葡萄蔓在压起来。龙万顺看到二年前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而前面的道路还会愈走愈宽愈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