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最老的和最小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7-28
第4版()
专栏:

最老的和最小的
本报记者 艾玲
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的代表中,引人注目的是一对年龄最老的和最小的艺人,老的名叫魏元泰,今年八十五岁,是天津市著名的“风筝魏”。小的叫陈程鹏,今年才二十一岁,在雕刻黄杨木上有着显著的成就。
“风筝魏”
天津市,有一家风筝铺,经常有一群小朋友围在门前,他们有的要买,有的在观看,也有的要求修理。魏元泰总是热情地满足小顾客们的要求。所以孩子们特别喜欢买他的风筝,他们亲切地称呼他“魏老爷爷”、“老公公”。
魏元泰制造的风筝独具风格,精巧别致,放起来生动优美,国内国外都很受欢迎,不论小孩大人,都称他:“风筝魏”。
魏元泰十六岁当学徒,当时学糊制的是硬翅的燕子、蝴蝶、蜈蚣……放起来死板,不活动。出师后,他才钻研风筝的原理,研究平拍类,圆型立体类,后来创造出软翅的能活动的风筝。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他将自己的青春全献给风筝这门工艺上。可是,旧时代并不重视他的独技,风筝只不过是给富人欣赏作乐罢了。每年立秋至立冬三个月是销售旺季,过了立冬之后,风筝就没人买了,他们只好做些纸扎人作迷信品来糊口。只有在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才重视他的工艺,给他打开销路,现在全年生产的风筝,由政府包销,大部产品出口换取外汇。从此,魏元泰更加专心研究风筝了。他创造的丈把高的飞机,鸟兽、人物……大型风筝,都可以折叠起来,装在纸盒里,有的还可以装在信封里寄往外地。
六十多年来,凭着一双平凡的手,简单的材料、工具,创制出不知多少只美丽的风筝。人们最喜欢看“天女散花”风筝,当风筝随风升起来;天女足踏着的云彩和淡蓝色的高空相调和,腾云驾雾,两条风带随风飘舞,朵朵艳花将要散下来,俨如仙女下凡一样。有的风筝还会随风发出响铃声,或者像风车一样旋转。
魏元泰还是一位得过“金牌奖”的放风筝的运动健将呢。可是魏老说:“金牌奖又有什么用?我几十年来一家人穿不暖吃不饱。只有共产党来了,才不愁吃不愁穿,好好地过我的晚年。”
初开的花朵
清晨,朝霞初升,海面上一片金辉闪闪。青年雕刻艺人陈程鹏坐在一块石头上,他时而眺望海的远处,时而看着渔民们的操作。忽然,吹来一阵海风,一个青年渔民没有扣钮的衣角被拂卷起来,露出健壮的胸脯和一条粗腰带……。渔民的这个神态,深深吸引住陈程鹏。他根据这个印象创作了黄杨木刻“吹海螺”。这一件作品,在这次大会上展出时,受到参观者的赞誉。
陈程鹏也学习着古典民间的艺术手法。为了探求人物的感情性格,他除了读历史小说、古诗,研究先辈艺人作品外,还到古庙看塑像,参观展览会,看戏……。他创作另一件作品“红叶题诗”非常动人。一个淑静的宫闺,坐在枫树下,无限柔情地叹怨深秋,一首情意深长的诗句,正要提在枫叶上,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陈程鹏从小就跟着父亲学雕刻。小学毕业后,他便决心毕生献身于雕刻事业。有一次,他刻了一个泥塑,父亲笑着说:“这既不是圆雕,也不像浮雕,连手指都刻反啦!”那时刻出的人物,不是头太大,就是手太长、脚太短。他有点泄气了。“怎么看起来容易,做起来这么困难?”这时父亲又告诉他:“做工艺的人,唯一的窍门就是下苦功”。从此,他一面学习广泛知识,学国画、写生,甚至学人体解剖比例、艺术理论,一面不断实践。八年来,他创作了“秦香莲”、“青年勘测队”、“学文化”、“采茶扑蝶”、“十五贯”、“郑成功”等作品五十件,不少作品曾在省市的展览会上展出。(附图片)
“风筝魏”(左)和他的作品。
本报记者 高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