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从辩论中求真理——记通县大高力庄群众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辩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8-04
第4版()
专栏:

从辩论中求真理
——记通县大高力庄群众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辩论
安耀光、张玉峰
一个带原则性的问题
最近,我们在通县张家湾乡大高力庄民主社,讲解和讨论怎样正确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时候,老农王永瑞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共产党什么都好,就是粮食留的太少不好。”这个意见立即得到了八队队长马才等人的支持,有的说:“每人每天一斤粮食还不够塞牙缝哩。”有的嚷:“农民的锅盖都焊上了,揭不开了。”有的抱怨:“农民没劲了,牲口饿瘦了,干活拉东西都打幌油了”。甚至有的提出:“每人每天应增加半斤粮食,要不没法生产了。”
这是一个带原则性的问题,粮食统购统销到底好不好?留粮到底够吃不够吃?改善生活的根本道路是什么?……,都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澄清。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农民是吃亏了吗?
工作组研究了大家的思想情况,认为这个问题最好由大家来对证,于是确定用半天时间大家进行争辩。大家都同意这种作法。
辩论一开始,一些对粮食统购统销不满的人,都抱怨“留粮指标打的太紧”,说:“过去农民肥的流油,现在农民饿了肚皮。”
马上有人问:“过去什么人肥的流油?”有人说:“少数地主富农肥的流油,大多数农民瘦成一把骨头。咱村解放前二百九十五户中,就有一百八十七户是贫农,他们过的不是‘肥的流油’的日子,而是替地主富农扛长活、作短工、累死累活‘汗流浃背’的日子。现在,大伙都入了高级社,走上了集体富裕的道路,家家有吃有喝了,因为去年受了灾,生活有点紧就抱怨起政府来,这不是好了疮忘了疼是什么?”
刘文明说:“就说马才吧,解放前他穷的偷东西,地主富农变着法的逮他,吓的他扔下老婆一翅子跑到天津,还给他老婆写信回来说,我没法子养活你,你改嫁吧。他老婆不肯,挟起木棍来到处讨饭吃,黑夜连个存身的窝窝也没有。解放后,翻了身,今年还盖起了新房子,要不是共产党他那有今天?可是他不听干部的劝告,请人盖房子一连管了好几天饭,把粮食浪费了,反倒回来埋怨政府供应粮食少了,粮食不够吃了,供应多少粮食能搁住浪费呢?”
宋文藻说:“说话总得前思思后想想,不能脑瓜子一热,上下嘴唇一对就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不好。谁不知道咱们县早就是一个缺粮县,年年都依靠国家调入大批粮食。1954年调入了三千五百四十八万斤,1955年调入了九百二十五万斤,去年调入了五千五百六十万斤。去年光咱一个村国家就供应了五十二万七千八百斤粮食,保证了大家吃粮。要是在解放前,碰上这样的灾荒年,不是逃荒,就是饿死。刘福厚不就是在灾年逃荒到宣化去,饿死在那里吗?去年那么大灾,咱村没有一个逃荒的,更没有一个饿死的,这不是粮食统购统销的成绩是什么?”大家都说:“说的对。这是大实话。农民不是吃了粮食统购统销的亏,而是沾了粮食统购统销的大光了。”
留粮到底够不够吃?
这时候,王永瑞提出:“每人每天一斤粮食到底够吃不够吃?有人说:“我们整天拿八斤半的大锄耪地,没有二斤粮食那够?”六队老队长韩万才说:“别看我六十多岁了,你每天给我二斤玉米面,不掺菜,看我吃完吃不完?”马上有人说:“庄稼主过日子什么时候光啃过粮食不掺菜?”有的说:“够不够还得看怎么个吃法:省吃俭用,细水长流就够吃;有米一锅,有柴一灶就不够吃。”有的说:“这话说的对。就说洪学俊吧,他家八口人,成人少,孩子多,实行以人定量后每人才平均二十三斤,可是人家知道节省,一开头就掺吃代食品,现在还有五十多斤存粮呢?”王永瑞问:“咱村那家不吃代食品?为什么家家都不够?”管财粮的宋文藻说:“空口无凭,有账为证。从去年闹灾后咱全村只买了土豆一千斤,干白菜一百五十斤。不要忘了咱村是三百二十八户呀!算算一家才合几斤?”这一抖老底,引起了哄堂大笑。
王永瑞光笑不言声了
王永瑞说:“嘿,说实话吧,我怕的是往后一年四季永远都是一斤,那庄稼主过日子还有什么盼头呢?”有的说:“政府什么时候说过粮食供应指标永远是每天一斤?不是早讲过增产多了,留的粮食也就多了吗?”有人举起河北日报说:
“这不是登着抚宁县渤海社的事吗?人家那里去年增了产,每人留粮合五百三十斤。”有人说:“毛主席讲了,在几年内要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或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还用得着担心永远是一斤吗?”大家的眼光集中到王永瑞身上。可是,他却光笑不言声了。
经过自由讨论和热烈争辩,问题基本上搞通了。大家都反映很好,情绪很高。原来对粮食政策不满意的人说:“你们为什么不早说?早把道理讲清楚,我们不会光钻牛角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