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访上海“文物仓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8-13
第7版()
专栏:

访上海“文物仓库”
冶秋
远在大行政区还存在的时候,上海就设立了文物仓库,专门从废铜废纸里拣选文物资料。记得那时曾去看过:在一个四层楼的大房子里,堆满了图书资料和文物,都是从马上就要溶化和造纸浆的情况下抢救出来的。
这次来上海,又去访问了“文物仓库”。地点改变了,在一个仓库区的楼上挤了几间房,工作条件可以说很差,人手不多,钱也很少,可是他们在文化局的领导和具体帮助下,有关机关干部的支援下,作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工作。
他们向冶金工业部门的有色金属回收、冶炼等机构收来的所谓“废铜烂铁”的仓库里,拣选出从商周起直到清代一些完整的铜器、铁器,有些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有些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度量衡等器具。听说他们在大热天拣选铜器时,在堆集如山的铜铁堆里,太阳照射在铜堆上,发生化学作用,铜堆里有一股气体,闻多了会中毒。他们有了经验:舌头舔着嘴唇,发甜了,就赶快到医务所打一种针,打完以后,再回来工作。因为他们坚持不妨碍生产的原则,得赶快拣选,以免耽误了那边的溶化。
他们向轻工业部门的造纸厂联系,从即将送进机器变为纸浆的堆集如山的纸堆里,从供销合作社的废纸仓库里,拣选出有用的图书资料。这里边发现了从鸦片战争以来很重要的革命文献,和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资料。例如我们去的那天,他们就从取来的烂纸里,找出几张太平天国壬戍十二年的钱粮票,又找出一大批从明季到清末浙江某些县的田地契。我们还看到他们过去挑出的黄浦军校证章、川陕苏区钞票、张献忠铸的赏功钱,等等。再就图书版本来说,随便看到的一点已经是足以惊人的,如:
(一)“新刻官版全象二十四孝日记故事”,上图下说,刻印精美,引文中有永乐、正德等字样,当系后此不久的明刻本。(二)“新刊校正足本剪灯余话”,上图下说,图着彩色,为建阳明刻本。(三)“杨太真全记”,带图,刻印精美,仅存三四两卷,系明刻本。(四)“红拂记”,带小图,明“书林游敬泉梓”,从废纸加工厂救出。(五)台湾府志。其他如“天启乡试录”、“新编五闹蕉帕记”和“袁了凡释义西厢记”等,还有明初仿元刻本“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明万历本“银海精微”等医书,都是比较少见的善本。
他们要同许多造纸厂、供销合作社的收购站、冶炼厂、回收站、旧货摊贩、古玩市场等处联系。有的厂很好,根据文化部和轻工业部、文化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的联合通知,对于他们予以便利。但是,有些地方,尤其是个别负责人(工人、职员往往是很好帮助工作的)对于国家法令、主管机关的通知毫不重视,甚至推说不知道;不是予以各种方便,而是予以各种阻碍。虽然上海文物仓库的同志坚持了“绝不影响生产”的原则,但有些地方还是认为是“麻烦”,想方设法,不让他们去拣选。例如,有一家纸厂曾经答应他们在3月9日去拣一批“废纸”,他们按时去了,而厂方却在8日已把这批“废纸”全部造了纸浆。
他们是在极困难的条件下,甚至是在冒生命的危险下工作,他们想出各种办法来进行宣传。例如,他们在工厂或回收站,拣选出有用的图书资料或文物,就在当地举行小型展览,说明为什么要拣选这些东西,并宣传文物保护法令,介绍文物常识。群众很欢迎,自动地协力帮助,将认为有用的东西放在一边,等着“文物仓库”的人来看。但是,有些负责人却在“动脑筋,想办法”,避免他们去“拣选”。
“文物仓库”在去年一年中拣选了文物四千九百六十九件,图书资料十万多件、册;今年不到三个月时间,已经拣选了文物一千多件,图书资料十万九千多件、册。
上海文化局和上海文物仓库处理这批文物的时候,他们不但照顾了本市,也照顾了其他省、市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如浙江、江苏、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以及最近内蒙古、贵州,都预备从中分配一批有关的文物图书。而“文物仓库”的工作同志,丝毫没有本位观念,工作也不是从个人爱好出发,不是整理出了好东西就舍不得交出。他们尽量帮助别人挑选,造册,运输,……。
他们在所谓“破铜”“废纸”中把即将毁掉的文物图书抢救出来,然后在一个灰暗房子内,挤在角落里整理、分配。空气是很坏的,工作是紧张的。他们对于国家的法令、政策,以及报纸上发表的有关评论等,都很认真学习。例如,人民日报在3月29日发表了“关于图书资料的收集问题”的评论,他们不但进行了学习,而且马上就在拣选工作中来实现评论中的建议;而有些文化行政部门,甚至是主管这件事的同志却根本没看。
这里的工作同志,他们大多本来是不熟悉这行工作的,但他们一面工作,一面钻研业务;从废书废纸里拣选出来一些参考书,就是他们的老师。有很多地方,很多人,整天在吵着条件不好,不能工作;而这里的工作同志,我们去访问的时候,他们所谈的不是要求什么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不是什么名利双收的打算,而是愁着工作作不过来。上海这样大的地方,工作面这样广,随时随刻都有人在把一些可以提供科学研究的资料造纸浆,溶化;他们就是想到如何把这些有用的东西抢救下来,并且还想到如何更开展一些工作面,把一些漏洞堵塞住。
他们的工作态度,是值得表扬、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工作,也值得有关单位予以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尤其是主管处理所谓“废铜”“废纸”的机关,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了供给我们科学研究资料,更希望予以切实有效的援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