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南京的剪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8-16
第8版()
专栏:

南京的剪纸
张文俊
南京剪纸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粗”“笨”“灵”。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是由剪纸的内容、传统的欣赏习惯,以及剪纸艺人的艺术创造所决定的。已经有二十六年剪纸经验的张吉根说:“我剪纸不只是要像,主要的是要好玩,有味道。”有人要他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剪扬州张永寿那样的剪纸,他说剪得细、剪得像并不一定就是美的,把一条牛全身的毛都细细地剪出来,而没有剪出牛的味道,那也只能算是技术上的细致、而不是艺术上的细致。南京剪纸艺人所追求的剪纸趣味,是要把笨拙与灵巧(包括刻划精细)二者统一起来,达到“好玩”而具有优美趣味的艺术效果。怎样才算有味道呢?张吉根说,不论剪人物、动物或花鸟,要把神气情感剪出来才算够标准,如“牧童吹笛”,应该把牧童和老牛剪成是好朋友的样子,老牛驮着牧童走,牧童吹着笛子给老牛听,要表现出他们很和谐而有情意。其他如“金鱼戏荷”、“双喜相逢”,金鱼或喜鹊相互偎依呼唤之情,也都好像在那里谈心、讲话。所以张吉根在平时看到小孩子背着小板凳当小宝宝玩,或在春节看到儿童骑着鱼灯跑,以及其他类似这样的动作神情时,就特别感到兴趣,他剪的喜花“榴开见子”、“童子骑鱼”等等,都体现出了这种儿童生活的味道。
南京的剪纸其外在的特点,都是短粗粗、圆都都、胖胡胡、笨拙拙的,我们细细欣赏王明长的“双鱼龙门”、武老太的“秋虫芙蓉芦”、张吉根的“莲生贵子”,都具有民间艺术那种朴实、淳厚、优美的趣味和上述的特点。
像张吉根、王明长、武老太这样的剪纸艺人,他们从来都是以剪纸为业,世代相传。武老太从小姑娘时代就开始学习剪纸,到现在已剪了五十多年;王明长在幼年是跟他祖父和父亲学习的;张吉根的老师是他的外婆和舅父。由于经过长年累月的实际锻炼,都掌握了熟练的技巧。他们不用墨笔抅稿,都能剪得很准,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他们剪的喜花,在国内外都得到好评。他们都以剪纸为业,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张吉根剪了二十多年,剪的数量虽不少,但自己认为满意的不过几十种,一件好的剪纸,是一件创作,需要经过多次的揣摩推敲,如“童子抱鱼”这件小小的剪纸,曾经反复修改过二十多次,最后才感觉到满意。他说剪好一件看来好玩而有趣味的剪纸,的确要费不少心思。
剪纸的主要用途:一是用作绣花图稿,称为“花样”,有鞋花、帽花、枕头花等;一是“喜花”,作为婚嫁喜庆之用。结合着某种用途,剪纸的内容多以象征的方法,取谐音隐喻来表现吉祥喜庆等意思。如“福(蝙蝠)寿(蟠桃)双全(双古钱)”、“吉(百结)庆(磬)有余(鱼)”、“双双对对(两对鸳鸯)”等等,表现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
剪纸的基本训练,分“圆”“尖”“缺”三个方面。“圆”是指花的大体形态,“尖”与“缺”是指花尖和花瓣之间匀称的距离。这基本形状,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要表现自如,掌握的很准。不论剪人物、动物或者花鸟,都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剪起(这是为了顺手),若是一个较复杂的构图,不论其外形是方的或是圆的,都是从里向外剪。这些都是基本方法。
为了继承和发扬南京的剪纸艺术,在南京市的文化领导部门指导之下,艺人们已于1955年组织了民间剪刻纸工艺生产合作社(现属手工业部门领导),现有社员十七人,张吉根、王明长、武老太,都参加了合作社,张吉根作了合作社的主任。为了提高剪纸的艺术质量,他们要求文化部门和美术界的同志多给以帮助和关心。(附图片)
牧童吹笛 张吉根作
双鱼龙门 王明长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