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陶中珍品——介绍云南建水的细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8-19
第4版()
专栏:手工艺品介绍

陶中珍品
——介绍云南建水的细陶
本报记者 章皆淳
“陶中珍品”四个字,云南建水的细陶是当之无愧的。它质地坚硬,色泽美观,还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用这种汽锅蒸出来肉类食物,汤清味美,放在原锅里,可以保持很久的时间不走味、不变坏。云南省备受中外人士欢迎的名菜“三七炖鸡”、“虫草炖鸡”和“清炖鸡”等,就是用建水的汽锅炖的。用这种细陶壶来沏茶,味道也特别清香,保存过夜,茶水还是甘美可口。用这种细陶花瓶插花,可以养得特别久,在普通花瓶中可以保持一天的,它可以保持两天;普通花瓶可以保持三天的,它可以保持六天;要是插上桃花,还能结上小桃。这种细陶质坚如石,能耐强酸的腐蚀,所以也非常耐用。
这种陶器的制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技术要求也高。在原料方面,除主料红土外,还有黄土、白土、青土和紫土等。黄土性硬,白土性粘,青土音好,紫土色美,五者配合得宜,细陶就能“坚如铁石、音似金玉、色泽古雅”。在做成陶坯后,俟稍干硬时再经过一道平整的工序,然后再刻上书画,填上白土。在窑中烧时,还要扣在粗陶器内,以免火苗透到。出了窑,在别的陶器就算是完工了,它却还只是半成品,后面还有一道最费工的工序——打磨。烧好的陶器,先用粗砂石把外层火皮磨去,再用细砂石磨清火丝,最后擦上一些香油再用亮光石打磨,一直磨到能照见人影为止,如果不怕费工,再磨上几十天都行,反正是愈磨愈漂亮。
这种陶器解放前就在万国商品展览会上得过奖,1955年1956年又曾两度参加了出国工艺美术展览,并都得了出国展奖金。建水陶器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起初只做一些茶壶之类的粗陶,一百多年前有人开始做大烟斗,到1849年,有一位名叫潘金怀的制烟斗能手,才开始用细陶做出一些用具。之后他又和一位名叫张好的制粗陶的能手合作,做出汽锅、花瓶、茶壶等等用具。接着他们又和两位书画家——王免璋、王完兄弟合作,把建水细陶的技艺又提高一步。1918年以后,向逢春兄弟继续制作细陶。现在这种陶器已可说是种类繁多了。在色调方面,除常见的古铜的枣红的和若红若紫的暗黑外,还有洁白雅致的白陶和大理石一般的彩陶等。在器物方面也已生产到四十多种。向逢春的技艺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只要订货的人讲出所需要的式样来,他就做得出来。
在解放前,这种陶器的产量非常少,除向逢春家外,其余的七家都是在雨季才做一些。抗战时期,驻云南的国民党军官是主要的买主。抗战胜利后,因为没人要,几乎全部停止了生产。1952年才恢复生产。1956年陶器生产合作社成立后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现在除打磨加工的一百五十六个社外妇女不算外,有三十六人专门从事这一生产(烧窑的不计在内),年产两万多件,还是供不应求。(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