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记淳化阁帖碑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8-23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记淳化阁帖碑石
  戴占奎
去年八月,我曾到过西安古物陈列馆三次,对于那里的碑林更多留恋。
陈列馆系旧府学改建,而旧府学就是隋时的国子监,贞观四年(630)间增修。监中藏有唐高祖武德九年(626)虞世南所书夫子庙堂碑,明皇天宝二年(743)所书石台孝经,开成二年郑覃等所进石壁九经,张参五经文字,等等。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1770)左右,陕西巡抚毕沅在他所纂“关中胜迹图志”中曾说:
“……又府学自宋元以来,凡郊野寺观所有碑题刻石,委弃榛莽者皆舁至学中,故时人呼之为碑洞,亦谓之为碑林。其碑自秦隋至元,约计七十种。………自莅任以来,每饬有司增亭建立,勿为风雨所侵,亦勿令有侦仆之患,回廊曲榭,挨次比肩,庶考古者,得以有所观览也。”
在碑种中,毕沅未曾提到淳化阁帖碑石。这可能是因为西安碑林所藏是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费甲铸氏依肃府刻本再摹刻的,而在清中叶,毕沅尚未将它们移到当时的府学。碑石计一百四十五方,都是两面刻,用水泥砂浆和砖直列砌置。中有一块倒置,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疏忽且未校正所致。
淳化秘阁帖原始本由宋太宗赵光义在淳化三年(992)取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法书命王著摹勒在木板上。板存内府,而以拓本分赐诸大臣。拓本一半是帝王名臣的篆、草、真字;另一半是二王(羲之、献之)的草书。刻成不到百年、版本残毁、而原拓本也不易得。由宋至明,公私复刻很多。明太祖朱洪武建藩时,曾将真拓本给他的儿子肃庄王。万历四十三年(1615),肃庄王后裔宪王命将原赐的拓本钩出,并复刻石上,置于芸州肃王府内的节园。八月下旬我到兰州,寻知原碑刻藏置在省立第二中学内。这所学校也系文庙改建,碑石藏在文庙后的藏经阁三面廊檐上。用木架排列,横成五行。据说碑刻约有二百块、但是据我所计只有一百二十五块。它们也都是两面刻,粗计损坏破裂不完整的约占三分之一以上。最下一列是木刻的,木质坚、刻工精,间有破裂。排架外露部分用纸略为遮盖;以保管论,这是不能避免风雨侵蚀的。
当时,我曾向邓宝珊省长提了三点建议:(一)在五泉山风景区文物馆范围内,仿西安碑林办法将这些碑石移置;(二)已破损的修复,短缺的照原拓本精工摹刻;(三)第二中学内和其他各处所委弃而有保存价值的碑题刻石都应移到那里。邓宝珊省长深表同意,并说还有怀素所书的石刻也拟一并处理。我回京已一年了,不知此事进行如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