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张凤林的“业余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8-24
第5版()
专栏:

  张凤林的“业余事业”
一个初夏的早晨,沈阳火车站调车场上的机车吼叫着。工人们有的在球场上打球,有的三、五成群在谈笑着,有的骑着自行车上班。这时候耸立在运输车间门前的黑板报,被人们围了个风雨不透。“两万二千个胶皮圈的来历”的标题,吸引了那么多工人。一个个谈论着,有人伸着大拇指称赞说:“哎呀!拣了二万二千个胶皮圈,真不简单哪!”
这是表扬老扳道员张凤林拣胶皮圈的文章。张凤林从1950年就开始拣胶皮圈。旧社会的贫困,使他养成了勤俭治家的习惯。有一天下班的时候,他在线路上走着,看见有个风管接头上的胶皮圈,就拣起来放进兜里,第二天交给调车组工人使用。“别小看一个小小的胶皮圈啊!缺了它就开不了车,胶皮也是很缺少的东西哩!让它丢在地上多可惜。”张凤林总是这样想着。
他家住在车站北边的克俭街,每天上下班,或者上车站学习、开会的时候,都得从站内的线路里走,他借着这个方便条件,看见地上有胶皮圈就拣起来。七年多来,拣胶皮圈已成为他的一番业余“事业”。冬天天短,天亮得晚,黑得早,他上下班时手提着信号灯,往线路上照着亮仔细地看着,发现胶皮圈就拣。有一次,是“三九”天,他看见一个胶皮圈被机车里放出来的水冻住了,只露出一个头来,他挖了好一会没有挖出来,最后还是到货车上找枚铁钉把它挖出来了。有人问他:“怪冷的,你费那个劲干啥?”
“国家财产呗,丢一个就少一个,拣一个就多一个,聚少成多啊!”
张凤林拣胶皮圈的事儿,在沈阳站传开后,工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拣胶皮圈大王”。到今年7月初为止,共拣了二万二千个。每个按价值一角三分计算,他给国家共节约了人民币二千六百二十六元。 ·王英杰 杨成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