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他们的粮食为什么有节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8-26
第5版()
专栏:

  他们的粮食为什么有节余
  赵家烈
北京市有这么一个工厂,在今年年初上缴了1956年所节约的粮食共五万斤。今年这个厂提出的节约计划是按已经核实了的定量标准提出的,截至8月15日,又节约了粮食三万三千六百多斤。
这个厂的重体力劳动者占全厂职工总数65%,但每人每月平均实际用粮量,不仅比同区同类厂少二点四一斤,而且比全区三百五十四个集体伙食单位的平均每人用粮量少零点五七斤。
本月15日,我来到这个工厂的厨房,炊事员正忙碌地把面条从压面机里压出来,笼屉里的饭和馍热气腾腾;这一餐有鸡炖冬瓜、西红柿鸡蛋汤、肉片炒白菜等五种菜。食堂门口,黑板报宣布6月份共节约了粮食四千一百多斤,超过原订的节约计划。“大伙食单位没法节约”的说法在这里被粉碎了。这个厂不但节约了粮食,而且吃得并不坏。为什么这个工厂在节约粮食上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呢?
有健全的制度
这个厂的领导干部对节约粮食比较重视,今年年初整顿粮食工作时曾抽调几个干部设立粮食整顿办公室。当时为宣传节约粮食,全厂开过职工大会,党、团、工会等组织还在食堂和车间黑板报上,用本厂具体人具体事进行节约粮食的宣传教育,还举行过浪费粮食展览会。之后,全厂分别评定了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
接着厂里订了一个以“只凭餐证,不讲人情,办好吃饱,不准浪费”为内容的十条食堂管理制度。根据这个制度,工厂每月要检查人口变动以便核实人口,按人发给餐证。餐证上标明月、日、早、中、晚的用餐时间,严格执行“当餐有效,过期作废”。这样,就根绝了无粮票吃饭的现象,外来的亲友要凭粮票兑换餐证才能吃上饭。
有群众的监督
发动群众监督浪费粮食的行为。一天,一个工人买了一碗面条吃不完,说味道淡了,给他加盐后又说太咸了,炊事员和他讲节约粮食的道理,并愿意用开水把面条冲淡些,要求他不要浪费掉。这个工人结果赌气走了。这件事发生后,车间团支部书记立刻找这位工人谈了话,黑板报也提出了批评。最后,浪费粮食的人检讨了自己的错误。
为了避免碗里剩饭,食堂经过大家同意,在吃完饭后,由自己把食具送到厨房窗口,这样要端着饭碗经过许多食桌,剩了饭菜大家都能看见,脸上不光彩。因而剩饭的现象没有了。过去每餐饭后抛撒的饭菜要装满六桶,现在残汤剩菜凑在一起不到两桶。有偷偷剩下饭菜和带熟食出食堂的,随时会被揭发出来,这样他的名字和食物就要摆在一起向大家展览。
还有节约的潜力
这个厂由于利用锅粑,蒸笼上的馍皮和注意刷净面袋,每天就能节省粮食五十五斤;最近几天买了一些白薯作早点,既省粮食,大伙还挺爱吃。厂的党委副书记说:
“节约粮食还有潜力可挖,少数不重视节约的人还需要加强教育。这个工厂正准备把每人每月节约一斤半粮食提高到节约两斤,看来这是可以作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