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一个知识分子给朱副主席的信”内容有失实之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8-27
第5版()
专栏:

  “一个知识分子给朱副主席的信”内容有失实之处
编者按 本报在6月28日以“一个知识分子写信给朱副主席,报告川北仪陇县马鞍乡琳琅村的情况”为题,发表了重庆人民出版社熊志彬写给朱副主席的信。最近接到中共马鞍乡总支书记陈光远等同志的来信,指出熊志彬所写的内容有失实之处。现将来信摘要发表。
从中共马鞍乡总支书记的来信看来,解放后,仪陇山区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若与平原地区和交通便利地区比较,这里的人民生活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在全国各地的大多数山区,也有类似的情况。造成这种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山区对农、林、牧、土特产等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执行的不够;一是山区交通不便,基层商业网也没有普遍组织起来,有东西运不出来。此外,有些山区长期受战争的破坏以及自然灾害较多,所以这些山区的经济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应当看到,山区经济的发展,有它优越的条件,资源是丰富的,生产潜力是巨大的。希望各地注意加强对山区的领导,多方面发掘山区的丰富资源,研究和解决山区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地改善山区人民的生活。人民日报编辑部:
你报6月28日第四版刊用的“一个知识分子写信给朱德副主席,报告川北仪陇县马鞍乡琳琅村的情况”的文章,我们县里十分重视。中共仪陇县委对这个情况报告作了认真的研究,其中的批评意见已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
但是,这个报告里有许多事实是不真实的,甚至有很大的错误。
一、报告里说:“以琳琅社为代表,这个社1956年每人全年收入不过四十元,吃、穿、用、住都在这四十元内开支。”实际情况是:这个社参加1956年分配的三十四户,仅农业收入这一项就已有四十元,加上副业收入(包括社的集体副业和社员家庭副业)每人平均十二元四角和社员自留地收入每人平均收入两元左右,一共是五十四元多。
“每天只能吃三顿红苕稀饭,外加一碗干咸菜。”这也不符合事实。这个社去年每人分得原粮一千二百四十五斤(其中稻谷和麦子四百一十斤),折合细粮六百四十五斤,大大超过了统购统销的留粮标准,确实是家家有余粮。有这样多粮食,社员每天是不会只吃三顿红苕稀饭的。有一半的户每天平均吃两顿干饭和一顿稀饭,一半的户是吃一顿干饭和两顿稀饭。至于吃菜,农村新鲜菜蔬多,哪里光吃“一碗干咸菜”呢?
“一个月吃一回肉”,这也不是真相。全社五十四户,从去年9月到今年4月,就杀了七十八条一百二十斤以上的肥猪,每户最少要留肉15%。此外每月每人还供应猪肉一斤,每人每月最少都有两斤肉。两斤肉一顿怎能吃得完呢?
二、情况报告中说:“我还到好几户农民家里去看过,被盖没布,光棉絮巾巾”。社里见报后,立即进行检查,是没有这个情况的。据说,熊志彬同志到过琳琅一社的朱世禄家,他家的棉絮虽有一个洞,但又有被盖布,只是与他家同一道门进出的大地主丁三清家的棉絮才很烂,才没有被盖布。
三、在情况报告中,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表扬了朱代文。朱代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国民党党员,是有名的罗保正的爪牙,是骑在人民头上的社会渣滓。同时,他是封建宗派系统的族长,一直当了二十多年,在马鞍场说来是有名的“烂贤惠”扫皮(即乱和子媳、侄媳发生男女关系),朱家的农民都痛恨他。他虽于1956年冬天被编入社内参加生产,却不是社员。熊志彬同志说他是“社里的榜样,最珍贵的财富”,这显然是很错误的。
最后,我们郑重说明,我们并不否认农村还有问题。农村仍然存在着生产落后于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的矛盾。但是农民的生活并不是熊志彬同志所说的那样穷,本乡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他所说的那么严重。
中共马鞍乡总支书记 陈光远
琳琅社驻社工作人员 黄映健
仪陇报记者 萧向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