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士为知己者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9-02
第8版()
专栏:

“士为知己者死”
唐弢
封建社会早已结束了,然而也还有人留恋着那时候的生活。作为知识分子的祖宗,孔老夫子一生栖栖皇皇,坐着大车到处奔走,希望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主子,好推行自己的主张。风尘仆仆,辛苦自然是辛苦的,也许就因为是孔老夫子的缘故吧,在寻觅“知己”之际,毕竟还能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到了末流,士——所谓知识分子也者,终于沦为食客,逐臭寻膻,朝秦暮楚,其目的只在于啖饭,谈不到什么远大的理想了。这时候,“有乳便是娘”的哲学便抬起头来,但也还有一个比较文雅的名词,叫做:“士为知己者用”。于此野心家也就有了回旋翱翔的地盘。
今天的右派集团是很懂得这套哲学的。乌鸦徐仲年说:“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正是待善价而沽的意思。丁陈集团里的陈企霞还要进一步,改“士为知己者用”为“士为知己者死”,从他自己的角度说,是我为人死;从他所召号的对象说,是人为我死。死什么呢?曰:死“知己”;所“知”者何?我看顶多像历史上蔡邕哭董卓一样,只为董卓对他有过一点小恩小惠而已。这是十足的封建社会的关系,不料竟成了共产党员陈企霞所奉行的经典!
作为无产阶级的战士,不应该怕死,然而却只能为阶级的真理而死。李大钊、方志敏、黄继光、董存瑞都是这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陈企霞有什么理由要为丁玲去死?丁陈反党集团又有什么权利来要求别人为他们而死?在永无餍足的资产阶级个人野心的蠢动下,通过一点假仁假义的“抚慰”,就要换取别人的生命,这不叫做“知己”,而是资产阶级一本万利的“生意经”。有人还在高叫什么“士可杀而不可辱”,据我看来,单就这一点而论,也已经被“辱”得很够了。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来就有“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的毛病,所谓“秋毫”,实际上只是他个人的“秋毫”,即使是衣服上的一个折缝,一着了肉,也会觉得如芒刺在背,从心底里感到不舒服。因此对于许多个人问题,终是撒不开,忘不掉,洒不脱。丁玲就是最善于从这种地方来笼络人心的。你觉得行政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写作,心里正有点烦厌吗?她就说:“你现在不管做多少工作都算得什么呢?写东西才是自己的。”你觉得很久写不出东西,有无限苦闷,心里正在着慌吗?她就来提倡“一本书主义”,说:“只要你写出一本书,谁也打不倒你。”逢人之恶,阿人所好,这就是丁陈集团的“本领”。而且也的确有些人,忘记了党对他们的培养,从这里产生“知己”之感,引丁玲、陈企霞为同调,堕入彀中,成为这个集团的“死党”。由于今天知识分子的生活已经得到保障,这些人虽然不至于真的去当丁陈门下的食客,但在精神领域内,却的确分到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杯羹,舒舒服服地咽下肚去了。
这就是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实质。
果真有这样的“死党”吗?在无产阶级思想光辉照耀下,集体主义的精神是一定要胜利的,知识分子的毛必须依附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党,才是每一个人的真正的知己。 8月26日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