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书的主人——三门峡散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9-04
第8版()
专栏:

书的主人
——三门峡散记之二
雷加
有一天,我同书记同志一起去听传达报告。汽车在新公路上行驶,向新城走去。
我不能想像没有这条公路之前,这里的居民如何生活的?更不要说要是没有这条公路,三门峡的工程如何能够开始了。公路修筑在将来水库的标高之上,它顺着黄土高原的脊背爬行,有连续的陡弯和数不清的危险信号牌。但是路面十分讲究,这是按照一级公路标准设计的。如果沿路的小树长大了,水库修成之后,在银幕上就会出现一个如画的镜头。现在,汽车牌号又杂又多,甚至吉普车在拉家具,或者用载重汽车拉人;那时,将是华丽的游览车或是新型的轿子车,在风驰电掣地兜风了。
迎面正好开来了一辆拉人的载重车,上面坐着由工程局到工地去的工作人员。两个司机照例互相点头,我们和载重车上的人,在并车的时候也互相张望一眼,默默地致意。
载重车刚走过不久,我们的车也陡然停住了。原来在公路中央,发现了一册书。
这是一册“把一切献给党”。
这本书的主人是谁呢?不用说是刚才走过那辆载重车上年青人的。又是哪个年青人呢?他携带的计算材料过多才失落了它呢?还是他当时就发现了,因为不能停车,忍着心痛望着它跌在公路上呢?
翻开那本书,除了一张含义不清的小纸条之外,别无发现。至少这是一个爱书的人,甚至连个名字也不肯写在上面。
书记同志合上了那本书,神色迷惘地说:“怎么能够找他呢?”
我说:“也许会找到的!”
这样,我天天在留心找这本书的主人。
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我不禁想起了过去的年代。1945年冬天,当我在东北的一个工厂工作时,那里的工人多半是三十岁以上的老工人。他们不但使工厂恢复了生产,并在国民党破坏了工厂之后,又用自己的双手把它修复起来。他们的技术是从经验中得来的,缺少的就是文化。我记得我如何教给他们唱第一支歌子——东方红。我记得在开展文化学习时,一支铅笔握在老工人的手里,竟比一根拔杆还重。他们拿起了铅笔,眼睛既沉重又惶惑;但是当他写出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的时候,又像孩子一般地笑了。
如果叫我在他们身上发现谁的身上吃的苦最多,也许有困难;然而如果谁有一册什么书,我却能一口就说出来。可是,现在不那么容易了。有文化的年青人这样多,而且差不多每个年青人又都读过“把一切献给党”。
我曾经问过几个人:“你有‘把一切献给党’吗?”他们回答说:“我有一本;但是我寄给我的妹妹了。”“我也有一本,别人借去了。”或是,“我的那本,这不是还在枕头底下吗?”这册书的主人到底是谁,却是茫然没有下落。
叫作“乌拉尔人”的三方电铲投入生产以后,展开了学习热潮。初中班,高中班及中等专业班都开始招生了。
教育科的一个女同志,在电铲中队门口摆上一条凳子,她的背后一张白纸上写着职工夜校招生几个字,她的面前立刻围拢了一群年青人。挤在前面的一个说:“我是头一个吗?”
“不,你们队长早就报名啦!”这位女同志答。
“那就给我写上吧!”
对话开始了。问他的年龄,答十九。问他入哪一班,答高小班。但是高小他已念过了。他不愿意再从头学代数,为了温习,就从下册开始吧!第二个人进初中班,问他有没有书的时候,他有些生气地答:“我学过的书都随身带着,这还用问吗?”第三个也是一样,进初中班……我站在他们身后,感到了他们的求知的热切的心,就像他们在三方电铲司机室中,所感到的滚烫的发动机一样。
对话越来越嘈杂了,因为好几个人在争着报名。虽然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报名的机会;但是,他们觉得惟独自己的学习愿望,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三方电铲投入生产,已经快两个月了,而开电铲的仍是由兄弟厂矿临时调来的人。他们感谢这种支援;但是,他们却不能原谅自己,为什么不能在合同期满之前学好技术呢?自己是三级工人,三方电铲司机又需要六级技术,他们大胆地想:在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可以被时间吓住吗?为什么不能跳过时间迎头赶上呢?
电铲队的年青统计员,有一天对我说:他从小失去父母,流浪的生活使他喜爱哲学,也喜爱文学;但是他说他更爱技术和工作。那个星期六的午间我遇见了他,我问道:“你怎么不睡觉呢?”他揉着自己的眼睛对我说:“不,明天上午我要考试了!”第二天的午间,我正在午睡,他走来敲我的门,他小声地说道:“我考过了,把那本‘人民文学’借给我……”他去了之后,我想像着他一定考得很好,他的心刚刚为数字鼓舞过,现在又为这本厚厚的杂志颤抖着了……
有一次又遇到书记同志,他忽然问我道:那册书的主人找到了吗?
我怔了一会;但是我说:我找到了。那就是报名职工夜校的那些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技术既比不上苏联司机的水平,又比不上兄弟厂矿的司机水平,看去这似乎是一时不能克服的困难;但是这些把一切献给党的年青工人,今天在职工夜校报了名,就等于向党宣了誓,明天他们就是三方电铲优秀的司机,向岩石进军的先进工作者了。我记起了那个年青的统计员,心里想道:到处都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人,将来纪录这些英勇的事迹的作者,也会同时出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