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假如她还当记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9-06
第8版()
专栏:

假如她还当记者
洪夫
5月20日大公报刊载了子冈的题为“假如我还当记者”一文。这篇文章拈出三题“新闻”:一曰:菜蔬合作化不去弊,菜蔬公司不解体,不足以平民怨;二曰:新物价下,孩子瘦弱无精神;三曰:人民银行储蓄所在北京有几百个,是拆社会主义的烂污。作者以多年来旧行当构成了的“性格”与“本能”,秉其“慧眼”,操其“神笔”,一下子道破了“时弊”。不仅如此,她还觉得“仅仅是三个题目,自然是言不尽意”,“若有同行们去调查报道,感谢的恐怕大有人在”。
像这样“痛恨时弊”的新闻,出自彭子冈的手笔,并不稀奇。因为在她的灵魂深处,老早就背叛了党、背叛了人民事业。她对新社会的种种现象,曾发了不少“议论”,鸣过很多“不平”。而且,正当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之际,她行于葛佩琦、王德周之先,步趋章伯钧、罗隆基之后,吹起一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号角,妄图煽惑“在职记者”,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来一次“短兵相接”。
“假如她还当记者”,事情又该怎么样呢?
大概是,在她的笔锋下,岂止菜蔬合作化非解体不可,什么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啊!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啊!什么社会主义工业化啊!等等,一切社会主义制度,都得通统的非解体不可!非解体不可!
“假如她还当记者”,她就要“走在街上,坐在电车或汽车里,看来听来些事事物物,街谈巷议”,在没有“技痒难忍”和“言不尽意”的束缚下,把一些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好好写在报上,那末,你看,社会多黑暗、多黑暗!
“假如她还当记者”,她和她的相知们,都凭着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创造性”,“天天采访、天天钻问题、天天写;写出来的东西往观众面前一晾,就好像洗衣人晾在竹竿子上的衣服似的,人一瞅就知道今天这竿子衣服花了多大力气”(注一)。解放前的“大公报”就是这样的,共产党何必多此一举,向记者指示什么的。你瞧!旧时代的新闻多自由!
俗话说:“好屁也不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从里到外浸透了腐朽的资产阶级气息,任凭他吹得天花乱坠,屁还是屁。
鲁迅先生曾说过:“等到大革命成功后,社会底状态缓和了,大家底生活有余裕了,这时候就又产生文学。这时候的文学有二:一种文学是赞扬革命,称颂革命,——讴歌革命,因为进步的文学家想到社会改变,社会向前走,对于旧社会的破坏和新社会的建设,都觉得有意义,一方面对于旧制度的崩坏很高兴,一方面对于新的建设来讴歌。另有一种文学是吊旧社会的灭亡——挽歌——也是革命后会有的文学” (注二)。
用这番话较量一下这个素来主张“把记者工作列入文学艺术的一个部门”(注三)的彭子冈,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倒是很有意思的事。
解放八年来的新中国,在伟大、正确、光荣的共产党领导下,正以飞速的步伐建设人类最美好最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过去梦想不到的改善。社会主义建设光辉灿烂的成就,真是惊天地而震世间。这一切历史事实,在子冈的眼睛里化成了泡影。她千方百计、昼夜苦寻的是“时弊”新闻。事情是明摆着的。她是讴歌革命,还是诅咒革命;她是赞扬社会主义,还是诋毁社会主义;她是热爱党,还是憎恨党;她是称颂社会改造,还是希望旧社会复辟。最好由她自己来回答。
(注一)见子冈:“他们五十六个”(原载2月22日文汇报)
(注二)见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注三)见子冈:“他们五十六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