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谁应当更快一些?——谈谈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的比例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9-22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谁应当更快一些?
——谈谈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的比例关系
景林
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的关系,是重工业内部最重要的比例关系。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加上进出口贸易的调剂之后,大体上是同我国工业化的需要相适应的。
但是,从年度来看,从品种来看,则不论是钢铁工业或是机器制造工业,在生产和需要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情况。例如钢铁材料在1955年有些积压,1956年又十分紧张。机器制造工业在1954年1955年生产任务不足,1953年和1956年又增长很快。特别是1956年钢材紧张,许多机器工厂不得不减少生产,有些新建的工厂,由于材料供应不上,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
有些同志看到这些情况,就提出问题说,是不是机器制造工业发展得过快了,超过了钢铁供应的可能?是不是有些机器制造工厂建设得过早了,以致缺乏生产的条件等等。总之,不少人都提出,我国在机器和钢铁的比例上是否发生了失调。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这几年来机器制造工业和钢材的发展速度。如以1952年为100,两者的发展速度如下:年度195219531954195519561957(计划)全国机器工业产值100 154202220405388全国钢材产量100139163 228325 399
从上表可以看出,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同钢材产量的增长比较起来,并不是过快的。1955年和1957年,钢材增长的速度还超过了机器制造工业。
其次,从我国机器的生产水平来看,也不能说机器制造工业发展得过快了。1957年我国钢材的计划产量是四百四十七万吨,和苏联1932年钢材的产量差不多,但是我国1957年许多种机器的计划产量都大大落后于苏联1932年的产量。
第三,从几年来机器制造工业的投资和固定资产来看。1953年到1956年的四年中,我国工业投资共计约一百九十八亿元,其中投资于钢铁工业的为二十亿六千万元,占10.4%;投资于机器制造工业的为二十五亿五千万元,占12.8%。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的投资比例是1∶1.2左右。由于钢铁原料供应紧张和机器制造工业还有些潜力,所以在编制1957年的计划时,已经适当地压缩了机器制造工业的投资,而增加了钢铁工业的投资,使两者的比例成为1∶0.85。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在全部工业的固定资产中,1952年钢铁工业占10%,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占13.5%;到1955年,钢铁工业占10.6%,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占12.7%。
从此可见,我国机器制造工业的投资和固定资产的增长并不是过多的。
第四,从满足需要的程度来看。我国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在1957年只能达到60%左右。这就是说,还有40%的机器设备要靠进口解决。但是,钢材的自给率已经达到90%以上,只有少数的钢板,钢管,大型型钢和合金钢板要靠进口解决。
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既然不是太快,为什么又发生了1956年钢材供应紧张的情况呢?我以为1956年有若干特殊因素,这些因素不会在以后年度年年出现的。这些因素是:
1. 1956年的基本建设计划定得偏高。据计算,每一万元基建投资,直接和间接需用钢材二点五吨。1956年投资多了约十五亿到二十亿元,就要多用钢材三十七万五千到五十万吨。
2. 1956年农具生产得过多,仅农具一项就用了二十八万吨钢材,而1955年生产农具只用钢材七万吨,按正常发展,估计多用了十五万吨。
3.进口减少,出口增加。1953年我国进口钢材八十五万吨,出口一万吨;1956年钢材进口减少为五十三万吨,出口增加为二十一万吨。就是说,钢材资源1956年比1953年减少了五十二万吨。
4.人为的紧张。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的资料,1956年1月1日全国各部门钢材库存总数为一百六十四万吨,1957年1月1日钢材的库存总数为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吨。就是说,各部门库存的钢材,在1956年之内反而增加了八万八千吨。
从总的数量来看,不论1956年或1957年,钢材都是可以平衡的。问题在于品种。机器制造工业所需要的锅炉钢板、冷轧钢板、大型型钢、合金钢材等都不足。因此,钢铁工业今后除了数量上的发展以外,应当特别注意增加品种。
我国的机器制造工厂,在1956年和1957年都还有一部分潜力没有发挥,例如第一机械工业部1957年生产总值计划为二十三亿一千万元,但工厂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三十亿元,就是,约有20%的生产能力没有利用。这里,主要也是由于品种问题。一般中小型的普通机器,这几年来增长得很快,以致生产能力过剩。但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重型的、精密的设备,由于受到机器制造工厂设备和技术力量的限制,还不能满足需要。也有一部分设备,本来是可能制造的,由于组织得不好,或是过分地强调了专业化、正规化,因而没有制造。机器制造工业今后一方面要加强重型机械和精密机械工厂的建设;另方面必须尽量利用现有的工厂增加品种,制造原来不能制造的产品。×××
在研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方针时,对于如何安排机器制造工业和钢铁工业的比例关系,曾经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加快地发展机器制造工业,如果原料跟不上,可以从国外进口材料,因为进口钢材比进口设备便宜得多,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外汇,加速工业化。另一种意见主张多发展钢铁工业,因为从国外大量进口钢材是困难的,而进口设备则比较容易,钢铁工业发展得过多没有危险,矿砂、生铁、钢材都可以出口。
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它一方面的道理,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一个方面就都会成为不十分正确的了。因为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人口、具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我们不能像日本那样,把我国的加工工业建筑在国外进口原料的基础上。同样地,我们也不能长期以至永远出口原料、进口机器成品。因为那样会使我国的经济长期停滞在落后的水平上,加工工业不能发展,要造成就业的困难。同时,出口钢材平均每吨不过四百元,进口机器设备平均每吨要四千元以上,也就是说,要出口十吨钢材才能换回一吨机器,而国内制造的机器,按成本计算,不过等于三吨到四吨钢材的价值。可见,长期采取出口原料、进口机器成品的办法,是对于国家建设事业不利的。
那末,应该如何恰当地安排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呢?我认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相对地用较多的投资来建设钢铁工业。这有以下几个理由:
1.目前我国机器制造工厂的生产潜力还是比较大的,有些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过剩。例如农业机械,纺织机械,钻探机,金属切削机床,中小型柴油机等,目前都有积压;估计今后几年内生产任务也不会很大,现有工厂还有吃不饱的趋势。因此,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就不需要投资新建或扩建中小型机械的制造厂。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的机器制造工厂还能够大大发挥潜力。同时,有些新的产品和新的需要,也可以不必建设新的工厂,用较少的投资在老厂采取些措施,就能生产和供应。如第一机械工业部研究,太原重型机器厂只要稍稍改变设计,就可以大量制造重型的气体压缩机。这样,原来打算新建的重型压缩机厂就可以不建了。
3.许多制造军用品的工厂,可以调出很大的能力来制造民用产品,如安排得好,这些工厂可以生产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照像机、油压机、摩托车、量具刃具、汽车配件等等。这样,就可以相对地减少机器制造工厂的新建设。
4.有些机器我国暂时可以少搞些,采取国际协作的方式解决。
5.建设钢铁工厂花钱多,建设的时间长,又受到资源、交通和其他方面的限制。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大型钢铁工厂,从开始建设到全部投入生产要七、八年的时间。因此,如果不及早做好准备,常常不容易赶上去。而机器制造工厂的建设比较快,一般地只要两三年就可以建成。
但是,也不能由于强调发展钢铁工业,就把机器制造工业的投资削减得太多。因为:
第一,我国机器制造工业的基础还薄弱,还有不少重要的缺门。例如:重型锻压设备,轧钢设备,氮肥设备,水泥设备,电气机车,内燃机车,远洋船舶,制造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设备,精密的机床和量具,各种自动控制用的仪器和仪表等等。同时,我国目前的工厂,多数是制造单个的机器的,建设大型工厂所需的成套设备,主要还依靠进口。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我们必须争取自己供应成套设备。这样,需要制造的机器的品种和数量要增加很多,例如在一个发电站的设备中,除锅炉,透平,发电机几项主机以外,各种附属设备要占全部价值的一半以上,要有几十个工厂协作。因此,如果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机器制造工业的建设过少,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就会发生新的不协调。
第二,机器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主导环节,如果过分地压缩对它的投资,就必然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今后的技术改造。同时,发展冶金、煤炭、化学、电力各项工业的任务本身就要求加快地发展机器制造工业。比如最近我们在研究要加快地发展化学肥料工业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设备供应的问题,设备供应的可能实际上已成为发展化学肥料的主要限度。因此,过分削弱机器制造工业是不妥当的。
第三,机器制造工业是钢铁产品的主要用户,如果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速度过分悬殊,将来也会发生钢铁材料过剩的情况。例如,目前我们一年造一万辆汽车,由于薄钢板不足,感觉困难很大。但是,一旦鞍钢的薄板厂投入生产,一年就能生产薄钢板三十万吨,那时候即使一年造三万辆汽车,也只要三万吨薄板。这就是说,到一定时期,钢铁工业就会反过来要求机器制造工业多用一些钢材。
第四,由于我国农产品增产的速度不会很快,所以我国的外汇也将长期紧张。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机器设备的进口,尽量提高机器设备自给率。目前在全部进口的价值中机器设备的进口额占40%左右,进口一台机器,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要用很多大豆、猪肉去换。因此,提高机器的自给率是一项极其严重的任务,对机器制造工业的建设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原载“计划经济”,本报有所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