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濮县战勤工作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6-11-11
第2版()
专栏:

濮县战勤工作经验
李坚 常修
濮县担架队员、民兵的情绪那么高,一个劲的要求上前线,病倒住路上的,又赶上,精简叫回去的不回去……这基本原因,就是“思想根底打的好。”
要看群众往那里“想”,就从那里下手进行教育。内容要简单,用通俗的话,合乎他们的心理,结合他们本身的要求,一步步的提高。比如来的时候,都有“完成任务”的决心,但实际上是“为了上级”来“完成”的,实际上是“算当趟差”的思想。到兵站后,就根据这种思想,启发教育,讨论题都是:“咱出差,是为了人家,还是为了自己?”经过了揭发谣言,又引导使其认识到“由为人家,转到为自己”。向他们提出:“人家部队为的是谁呀?是为了咱,拚命流血的,算个朋友不?朋友为咱受伤,咱抬一抬还不行吗?”从由“为人家,为朋友,又为自己”启发后,才算使认识与他们的本身利益结合起来。都说:“人家这样为咱,咱要不去,那太对不起上级、朋友和自己啦!”这时,才真的由不自觉的完成任务,由于觉悟的提高,变为自觉自愿的为前线服务了。所以,“当差”的思想,也就自然而然的变为“领了完工证,才算真完成了任务,不的话,回去再回来,那真是又浪费人力,还耽误了生产。”
提高了觉悟,还得坚定信心。因为,群众没有参加过战斗,特别是大踏步的前进,大踏步的后退的运动战特点,必须叫他们很好了解。蒋军越占城,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越容易消灭他,把他的主力消灭了,其他的不用打,就会自退,城市他更守不住,终究是我们的。这样他们的信心坚定了,情绪鼓起来了,便争先挑战。这时,领导上又重新向大家表扬鼓动:“咱濮县上次在吉县长领导之下争来了优胜旗,谁都知道咱濮县的担架了,多光荣!咱这回绝不能叫别人拔跑。”群众回答说:“那不行,咱一定得要比上回还好。也要得优胜旗。”这一来,群众的情绪更高了,接着大家又提出以下几个条件:(1)坚决服从命令,叫干啥干啥,不掉队;(2)不违犯纪律,与群众打成一片;(3)做群众工作,帮助农忙;(4)完成任务,有完工证。甚至还有报奋勇到火线去抬伤号的,有的青年发誓要夺大枪,当时,区与区,队与队,个人与个人,都争相挑战,一片竞赛热潮。群众是立说立行的。他们相互监督,大家比着给群众干活,削谷、担水、拾粪。
根据战争的需要分配了干部,划分了作战单位。每村为一班,有村干掌握,五付担架一个分队为一战斗单位,有正副队长,指导员。中队,人数不等,干部都是脱离生产的区级得力干部,都能独立作战。大队由县政委亲自带领。中队大队都有三五个中西医生。这样既有了骨干又有了领导核心。同时领导上还感觉上次的担架用床抬,“沉而笨”,八个人轮班抬一付,若有有病的还没法换班,更重要的是耽误生产太大。所以,就发起了做二人抬小床,每付担架减少两个人,还可以轮三班,既轻便又节省人力。这样,出的人少了,在家就可增加不少的生产力。
不论县干、区干、村干与群众,都划分成班,由县指挥部统一分配,集中使用,轮流出发。县区村都有指挥部,上下都是一个劲。县指挥部除了供运、动员、总务部门外,又增设了医生、交通、民运生产等部门。医生,都是本地人,他们自己选举了部长,因此也特别听从分配,都认为:“为前线服务,为群众服务,是最光荣的事。”造成了群众卫生运动。交通部,与各区架起了电话,紧急命令能及时下达。民运生产部,组织生产扩大互助,教员、妇女、老年等大小劳动力都组织好,突击种麦,公安局加紧严防特务、维持治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