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赵庄建立民主生活的点滴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8-05-06
第1版()
专栏:

  赵庄建立民主生活的点滴经验
【本报消息】武安九区赵庄经过两个半月的民主整党填补运动,逐步建立了乡村民主生活。民主整党一开始,就明确宣布党员干部没有任何特权,说明党员干部应虚心倾听群众意见,不许打击报复,领导上坚决保障群众言论自由等民主权利。在运动中,订正了过去错斗户的成份,摘掉特务帽,正式恢复了这一部分人的公民权。工作组并强调声明,今后任何人不能随便给人戴特务帽子,真正有确凿证据的也得送交上级政府审讯处理,不能随便采取扣押吊打等封建统治办法。并由干部党员在群众中公开进行自我批评,承认错误。责任应由上级负的,则由工作组代作检讨,分清责任,弄清是非,使群众体会到在真正民主的制度下,任何人都不会受屈,而敢于起来当家主事。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注意建立正常的会议生活与组织生活,打破过去长时期的形式主义的民主。强调以后各人有意见各人发表,不怕打击报复,也用不着少数人代替别人讲。同时在行动中(特别是在划阶级、选举干部中),有意识地维护少数孤立的意见,说明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但少数人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使群众敢于大胆发表并坚持自己的意见,避免盲目地附和大家。
各种组织均由群众自己讨论运用
每当成立一个组织时,这个组织的机构、职责,与别的组织关系等问题,也都交由群众讨论决定。他们自己先认识清楚以后,就能正确地运用。例如成立农代会时,让群众讨论为啥要有这个组织,结果大家认为村干部好比合作社掌柜,农代会好比合作社的股东代表,因为村大,股东开会不容易,股东代表就代表大家经常给掌柜布置工作,检查帐目,好了奖励他,错了批评他,甚至撤换他。各个组织中的成员对自己的身份和任务,也都经过研究,弄得很清楚。例如贫农团有了决议,由团员们分别到农代会小组与农会小组里宣传解释,行不通就开会检查,看毛病在哪里。必要时,贫农团开会也吸收正派中农参加。选村政府委员时,有些小组提候选人看重了能说会道、能写会算,而把长年劳动大公无私等基本条件忘掉了,贫农团即邀请正派中农一块开会研究,慎重考虑,由大家根据条件,自愿另提别人,保证了选举的完满。
在后来的填补中,赵庄主要依靠农代会发扬民主、代表民意。丈地、评产量,以至评议决定抽补等计划,都经农代会讨论决议,三榜定案公布后,交农委会、贫委会及村政府分别领导执行。各种行政工作,如支差、交负担、做军鞋,则由村政委员会研究后,分别交各该负责委员提出方针原则和计划,经农代会通过而后执行。既通过了群众,又保证了很快完成任务。村干部们也觉得有了农代会就有人当家,工作也好办了。
缺点是农代会代替了农委会工作
但在这次抽补中,农代会的运用还不够明确熟练。农代会经常集会,形成了代表集体办公,农委会的工作反而减轻,没有充分发挥农代会的代表性。一小部分代表产生了官僚化,脱离群众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农会没有小组,把代表的居民组与农会小组统一起来的结果。这样,农会小组的工作也放在代表肩上,不但加重了代表的负担,而且对代表也缺乏监督。代表不召集居民小组会,农会会员便不能充分运用民主。在抽补过程中,起初代表有些遗漏了个别贫雇要求,没全带到农代会上去,有的群众不满,越级上诉,或背后瞒怨,有组织的民主生活还不够健全,就是基源于此。其次,象赵庄这样大村,农委会的人数应该加多,十三个委员是不能很好集中与研究群众意见,不能很好实现常驻机关的作用的,虽然采取了农委会、贫委会联合办公的形式,但对农代会的运用不够明确熟练,仍没有很快的纠正这一缺点。经过民主检查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后,少数农会负责同志才较前明确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