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连平县百分之九十的农民生活赶上中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05
第4版()
专栏:

连平县百分之九十的农民生活赶上中农
吴尔祥
广东连平县今年夏收分配的结果,全县98·7%的农业社增产,92.5%的社员增加收入,90%的社员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当地中农的生活水平。
合作化的第一年——1956年,连平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一百二十四万多担,比1955年增产15.3%,比1952年增产57.3%;全县平均每亩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六百斤提高到了八百一十九斤。按照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连平县在1957年末,粮食总产量要达到一百二十三万多担。这个指标,已经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
这样,连平县就由一个每年缺粮两个月的缺粮县,变成了一个每年有余粮十二万担的余粮县。
粮食情况的好转,为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产创造了物质基础。今年全县拿出六千亩稻田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经济作物也全面增产了。副业生产比去年同期增加三倍以上。
连平县原是一个贫困的山区县,解放前年年闹灾荒,成千成万的农民流离失所,常年吃野菜、喝粥水充饥的农民到处可见。现在,贫困的山区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抓住对生产和合作化的领导
连平县贫困面貌的改变,是党不断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了合作化的优越性的结果。
1953年,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共连平县委就明确地以发展农业生产作为领导的重点。县委书记亲自抓农村工作,五个县委委员分别常住在五个区里,具体指导工作。各区委委员也作了具体分工,区委书记抓全区的工作,其他区委分别掌握一个乡或一个单元(三个乡)。农忙的时候,每个乡都有一个县委委员或区委委员帮助领导生产;农闲的时候,一个单元至少也有一个县委委员或区委委员。这就保证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几年来,县委一直把互助合作运动做为党在农村的工作重心。1953年土地改革结束后,县委在积极号召全县农民组织起来的同时,首先在官陂乡试办了红星农业社。以后便逐级试办,逐年扩大,到今年春耕前,入社农户已扩大到占总农户的97.3%。农业合作化的胜利完成,为连平县发展农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为了克服农业生产领导上的一般化和官僚主义作风,县委选择了一区的新东乡和四区的官陂乡做为重点乡,农业生产上任何重大措施,都首先在重点乡试验,做出成绩后,组织群众观摩评比;同时邀请全县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的老农民开座谈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最后在县委会上讨论通过,贯彻执行。各区、乡的党组织,也都有自己的重点乡、社或生产队。同时,县委根据干部不懂生产的情况,特别强调干部必须深入生产过程,熟悉当地生产特点,钻研生产技术,贯彻“以生产领导生产”的方针。因此,几年来,许多下乡的县区干部,一直保持着土地改革的时候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优良作风。今春,县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又作出两条规定。一条规定乡、社脱产干部必须有30%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县、区干部每月要有四、五天时间参加体力劳动。另一条规定所有的农村干部都要和群众合作搞丰产示范田。这两项规定不但对改变干部领导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钻研生产技术,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大大鼓舞了群众的生产热情。
切实进行农业技术改革
连平县二百多万亩土地面积,耕地只有二十三万多亩,其他都是高山大岭,扩大耕地面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原有的耕地,耕作粗放,产量很低。因此县委认为解决粮食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主要原因是土地肥力差,低产的瘦田占了五分之二,同时耕作粗放,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县委根据这些特点,认为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首先要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主要办法就是增施有机质肥料。
连平山岭很多,到处都是青草绿叶,野生绿肥是取之不尽的;因为近山,柴火不缺,各种作物的稿秆可以回田做肥料,还有塘泥等土杂肥。积肥是十分方便的。但是要群众接受这样做法也不是太容易的事。1953年冬办成的红星社,他们为了争取1954年的丰收,施用了大量的商品肥,这一年每亩稻谷产量由八百七十斤提高到一千零三斤,创造了全县第一个水稻千斤社。可是由于施用商品肥太多,虽然每亩增产一百三十三斤谷,但买商品肥却用了一百六十斤谷。社员都不满地说:“增产大,收入少,像老鼠尾巴,尽肿也有限。”社的干部从这里获得了教训,第二年才改变了这种作法。他们为了降低成本,到处找肥源,派人到四十里外的深山里去割山草做绿肥。还利用稻秸回田和种植绿肥作物等办法解决肥料问题。据农业部门统计,1954年积集的各种土杂肥和绿肥平均每亩只二十五担,1956年平均每亩已提高到八十担。大量增施有机质肥料的结果,不但提高了地力,使七万多亩的低产瘦田改变为良田,保证了粮食单位面积逐年增产,而且使生产成本逐年降低。
在改良土壤的基础上,推广以小科密植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改革,也是取得逐年增产的关键之一。据统计,今年早稻小科密植全县已达到98%;采用良种的面积也达到占水稻总面积的86%,这对增产起了不少作用。
旱灾对连平县粮食增产威胁最大。为了消灭旱灾的威胁,从1953年开始,县委就抓住了历年受旱的重灾区,开展兴修水利运动。从1955年到今年上半年,全县共用了一百多万个工,新建、扩建、修建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二千多宗。全县现有的二十万亩水田,已经基本做到受旱三十天不受影响。普遍的旱灾基本上消灭了。
以粮食为主发展多种经济
在争取粮食逐年增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产,是连平县保证90%的农业社增加生产,90%的社员增加收入,90%的社员达到中农生活水平的一条关键措施。
连平县地处山区,全县二百零一万亩的土地,林地占了一百四十三万多亩。不但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而且有很多土特产。去年5月以前,连平县的多种经营工作是做得不好的。一方面是因为粮食问题没有解决,另一方面是因为干部有单一化的领导作风,抓了粮食生产,忽视了多种经营。
中共广东省委及时指出了他们这个缺点。他们在去年5月间召开的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根据省委指示,批判了这个缺点。代表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连平县人多地少,山区资源非常丰富,必须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党代会后,县里成立了副业生产办公室,由一个县委书记、两个副县长专责领导。同时规定各区长、乡长和社的副主任专门负责领导副业生产;农业社要抽出适当人力搞副业生产。
在党和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下,连平县的多种经营工作迅速发展起来了。去年下半年副业收入比上半年增加了三倍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县副业现金收入达二百零六万多元,等于去年全年的副业收入。
最近,县委根据省委山区工作会议的精神,对进一步发展山区的经济又作了一次研究。初步决定,今后连平县的粮食生产,在保证本县人口增长和发展副业生产用粮的需要的基础上,将以更多的力量从事开发山区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