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我国最老的一条铁路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05
第4版()
专栏:

我国最老的一条铁路的变迁
新华社记者 尹崇敬、蒋先凡
国庆节前,我们在我国现存的最老的一条铁路线上作了一次访问。这条铁路就是天津—山海关铁路。它开始建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其中最早的一段,是唐山至胥各庄段(注)。也许读者会感到奇怪的吧,它开始时还是用骡马当机车来拖运货物的呢;而现在却已经成为拥有世界上最新技术设备的铁路了。
远在1877年,李鸿章招商股在唐山创办了开平煤矿,为了把煤迅速运到天津来,在两年以后就建了一条只有九公里多长的唐胥铁路,以接通当时的运煤河。最初,没有机车,就用好多匹骡马拉着几节小型的木敞车在轨道上行驶,速度比牛车略快。第二年用一只开矿机器的旧废锅炉改制成小火车头牵引,清廷大为震惊,说它“震动皇陵”(清帝陵墓在唐山附近),几经奏本,才准使用。以后,唐胥铁路逐渐向两头延伸,十四年后从天津通到了山海关。但六、七十年间,这条铁路始终停留在落后的技术水平上。
津山线是关内外唯一的铁路交通孔道。全国支援东北和东北支援全国建设的数以百万吨计的物资,绝大部分是通过它运送的。由于运输特别繁忙,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技术改造。
我们首先来到这段古老铁路上最古老的一座车站——唐山老站。据一位老铁路工人解释,这里经过了数十年的变迁,什么都改变了,只有那座紫红色铁皮房顶的票房,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从它的外面还依稀辨认得出几个当时卖票的暗黑的窗口。但是,就在它前面不远处,一种最新的铁路技术设备把我们的兴趣吸引过去了。那就是新近装成的自动闭塞行车信号装置。这时候一列火车正从东面开来,行驶在自动闭塞信号机为它开辟的一条安全通行的“绿街”上。车后的一架信号机已经自动地由绿色变成红色,禁止后面列车通行,并且由于奇妙的电气连锁反应,再后面另一信号机也自动由红色变成黄色,招呼后面的列车慢行。在现在的唐山车站值班站长室里,我们参观了自动闭塞行车信号装置的操纵台,全站的股道和停靠的车辆都一目了然地显示在这里的照明盘上。当火车从邻站开来接近车站时,盘上的红灯就开始发亮,铃声叮当不绝,值班员调度列车非常精确、简便。到目前为止,包括最古老的唐胥段在内的北塘到古冶间一百公里铁路线上,已经正式使用这种自动装置,现在正在向两头延伸架设,预计到今年年底,从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天津到古老长城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全线,就可以全部装成。
在唐山以东不远的开平车站,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自动化设备——电气操纵道岔。值班员在那里用手指一拨电钮,沉重的锰钢道岔在两、三秒钟内就扳好了。过去在车站两头专设的有十五个工人轮流作业的扳道房,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已经有二十多年工龄的老扳道工莫耀林从前认为自己要扳一辈子道岔子的,没想到解放才几年就出现了这样巧妙的机器。他告诉我们,过去道岔扳起来很沉,有时两个人还扳不动,站上每天要扳几百次道岔,每扳一次,扳道房就要和值班站长室通上好几个电话,现在都用不着了。过去扳道工非常辛苦,大风大雪都要守在那里,现在值班员就像坐在办公室里办公一样了。
在古冶,我们访问了这里的机务段,参观了国产的新机车。段长提醒我们,注意看这里所有新机车上的编号都是二千号以上,它们都是国产的,那些编号在二千以下的外国火车头已经很少了,而解放前这里跟我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是用的英美车头,就是用的日本车头,反正没有中国货。9月25日,这里还从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厂开回了一辆新型国产“冖ㄎ——”型机车,它的许多操作都自动化了,装置着自动加煤机,自动注油器和减少阻力延长惰行的“特洛菲莫夫”式汽塞阀,它的锅炉蒸发量大,蒸汽热度高,因而牵引力比旧式机车高四分之一以上。这种经过最新技术改造的机车开始在这条铁路上行驶,使我们想起了刚在唐山参观过的那台被称为“车头祖宗”的○号机车。它就是当年被指控“震动皇陵”的机车的姐妹车,样子就如一台小型压路机,牵引量仅二十四吨,构造非常简单,前面还耸起一个又细又长使人好笑的烟筒。
在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的天津枢纽,我们参观了它的主要车站——天津站。整个站场像个庞大的蛛网,布满了数不清的调车线,到发线和专用线,这里的调车场原来只有九条股道,至今人们还称它“下九股”,现在已经增加到二十六股。据介绍,由于运量增长很快,这里股道仍不够用,在天津南仓的荒地上又修建了两个共拥有二十八股道的新调车场。在繁忙的天津站,现在已经开始部分使用无线电调度电话,指挥运行中的调车机车的作业。
天津铁路分局副总工程师郑道源等人向我们介绍了津山全线线路方面的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情况。他们说:这条线路现在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双轨铁路之一。它是从1930年就开始修建复线的,但解放前的十九年间始终没有建成。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不但不修,反而拆掉了一段复线。可是,到解放后的第四年,复线就完全修通了。到今年初为止,这条双轨铁路全部轨道又把每公尺三、四十公斤的普通钢轨换成了五十公斤的特重钢轨。枕木的密度由解放前的每公里一千四百根左右增加到一千八百四十根,路基上的石碴也比解放前加厚三倍。现在还建立了一个机械化养路工程队,使用新式的电动捣固机以及电钻、电链锯等机具,保证线路质量的良好。
由于实行了现代化的技术改造以及生产组织的改革、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发挥等各种因素,使得这条货运密度非常高的津山铁路适应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需要。它的运量逐年上升着。1956年完成的货运吨公里比五年计划实施前一年——1952年增加了一点四六倍,今年前八个月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7.7%。在国民党和日伪统治时期,这条线路上每昼夜最多只能通过二十多对列车,现在已经提高到六、七十对。所有老铁路员工都认为,这样的进步和成就是很不寻常的。
(注):在唐胥铁路筑成前,1865年和1876年已经在北京宣武门外和吴淞—上海间建成两条小铁路,但被清廷视为“怪物”,都先后拆毁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