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在“农村大学”里 我回到农村基层工作并参加劳动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08
第2版()
专栏:

在“农村大学”里
我回到农村基层工作并参加劳动的体会
中共四川省中江县委农村工作部长 刘支茂
我本来就生长在农村,但从学校出来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便逐渐脱离了生产劳动,今年1月,响应党的号召,又回到基层做农村工作,并参加了生产劳动。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初步感觉到:到农村去是最幸福、最快乐、最有前途的事情。
1953年到1956年这三、四年中,我虽然名义上在搞农村工作,实际是有一半多时间在坐办公室。那时候的情况是:书本知识知道一点,但是不深不透;农业社的知识知道一点,但都是从下面的报告中、电话汇报中间得来的,具体的知识很少;嘴上说接近群众,实际上见了农民是满口学生腔,说不上三句话,就冷冰冰的了。因此,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搞得并不好,自己也觉得苦闷,感到农村工作没前途,没出息,想转业,想升学。
自从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艰苦朴素,改进作风”的号召后,在党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思想作风作了彻底的检查。在今年1月春耕生产的动员大会上我便自动报名要求下乡,经党组批准后,便参加了中共杰兴乡总支部的实际工作。
参加了实际工作后,生活上不再特殊,基本上做到了同群众、同基层干部打成一片。过去下乡骑大马,请人背背包,现在下乡走路的时间多了,自己背背包的时间多了;过去到田边把手操起转,皮鞋制服显得很特殊,现在是布衣草鞋,有时间就参加生产了;过去离乡再远也要回乡住,现在到那社工作就在那社住。到乡的第一天就参加冬季生产;第三天就在离乡最远过去很少住干部的高山社贫农伍忠用的家里住下了。同吃、同住,开头有些不习惯,过几天也就习惯了。同社员一道搞土地加工,开头也有困难,手上打起了血泡,吹着寒风,脱棉袄,也累得满头大汗。不久也就习惯了。贫农伍忠用说:“共产党真会教育干部,土改干部又回来了。”我听到这些话,心里是多么愉快啊!
我现在已经初步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每到一个社里,都要访问几户社员,开社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帮助社里改进工作。比如,在六村一社时,听说青年人不尊重老年人,说老年人是“老封建”。我便开了个老年社员座谈会,老年人提出“青年人做活毛糙”“不管忙闲打扑克”等二十多条意见。社委会采纳了这些合理意见,教育青年人要尊重老年人。结果反映很好,老年社员蓝志发说:“这就对了,老年、青年一条心,那愁合作社办不好。”
志兴乡的六村三社(原来是一个三类社),去年小春预分时,烂粮烂草,账目不清,社员意见很大,今年小春预支时我住在该社,帮助他们改进了办法,健全了制度,结果,粮草未烂,账目清楚,社员非常满意。最近社员还说:“要求老刘回去,帮我们社搞大春分配。”
在农村的大学校里,经过实际斗争的锻炼,自己觉得在五方面有了提高:①对合作社的工作比以前熟悉了;②生产知识比以前懂得多了,初步学会了栽秧子,打棵子;③也比以前容易接近群众了;④常参加劳动,锻炼了体格,瘦弱的身体,也比以前健康了;⑤群众反映好,情绪愉快,思想开朗,不背包袱了,工作专心,劲头也大了。
当然,这还只是开端,工作中也还有缺点。如思想工作抓得不够紧、学习不经常等。因此绝不骄傲自满,在党的教导下,群众的监督下,在农村的大学校里,在整风运动中锻炼自己,真正做到在农村里落户、生根、开花、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