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使农业社三、五年内赶上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08
第4版()
专栏:

使农业社三、五年内赶上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
中共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 梁双璧
五年内全部农业社都可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水平
石家庄专区二十五个县共有五千九百三十三个农业社,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9.9%。这个地区粮食作物占总耕地面积65.73%,耕地每亩平均产量二百三十斤左右;经济作物占总耕地面积25.17%,其中棉花占20%以上,每亩平均皮棉产量四十斤上下。由于这个专区粮食产量低,又是经济作物区,每年粮食不能自给。因此,迅速提高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增加社员收入,就成了我们在三、五年内巩固农业社的根本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和我区的情况,提出了逐步实现这个纲要的计划:第一步,在1958年到1962年使所有农业社赶上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第二步,到1967年实现粮食亩产四百斤的目标。
为了实现第一步计划,今年春天地委、县委负责人曾经亲自动手,调查了三十九个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农业社。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同贫农、下中农、富裕中农交换了关于如何使社的生产赶上富裕中农生产水平的意见。贫农信心很强,说:“赶生产用不了五年。”
经过重点调查,全面规划,共同研究,上下修改,提出了一个赶上富裕中农的规划。从全区农业社的情况看,到1962年粮食每亩产量可达三百斤左右,每亩皮棉产量可超过富裕中农,达五十五斤上下。全区过去两年共有八百四十一个社(占总社数14.16%)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1958年可以有一千三百一十三个社赶上富裕中农生产水平,到1962年全区的农业社都可以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同时,全区二十五个县中有二十三个县可以实现粮食自给。
这个规划的根据何在?究竟有没有把握实现?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它是积极稳妥可靠的,只要我们做好工作,不犯大的错误,完成这个计划是可能的。
根据全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三十九个社的典型调查,农业社的生产水平一般比富裕中农低20%到30%左右,相差最少的是10%左右,相差最多的是35%。据三十个不同社的调查,现有生产水平是:亩产粮食二百六十五斤,亩产皮棉四十二斤。富裕中农亩产粮食三百零二斤,亩产皮棉五十一斤。如果进行具体规划,挖生产潜力,千方百计地提高生产,有的社经过一年即可赶上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有的社只要二年,多的也只要三年。如获鹿县申后农业社,耕地三千四百九十九亩中,仅有二十亩水地。成立高级社后,抓住了开展水利,修成了遍及全村的渠道网,使三千亩旱地变成了水田,每亩增产七十五斤,当年就赶上了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正定县王家庄社耕地都是水浇地,在规划中便抓住了多养猪多积肥、扩大复播、增种高产作物这几个环节,今后两年就可以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典型调查还证明,二、三年内可以赶上富裕中农生产水平的社,不完全是办得好的社。几年来,广大的合作社已经取得了不少经营管理大生产的经验,也经受过抗御天灾和反社会主义逆流的锤炼,因此,我们相信,在五年内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是有条件有把握的。
我们从研究富裕中农生产的特点和社的特点当中找出了赶上富裕中农生产水平的根据,制定了增加生产的措施。
富裕中农生产的特点
富裕中农的特点是:土地多,质量好,牲口多,牲口壮,生产工具齐全,生产资金充裕,占有各种生产资料比一般农民多、好。据三十个社调查:农业社每人平均三亩地,每畜平均三十八亩地,骡马仅占牲畜的10.4%。富裕中农每人三点零八亩地,每畜平均二十六亩地,骡马占牲畜的20%。除了生产资料比社好以外,他们的增产经验突出的有三条:
1、养猪多,施肥多。全区富裕中农平均每户养一口半到两口猪。全区农业社平均每户才养零点八三口猪。如衡水县何家庄富裕中农平均二十五亩地一口猪,社内平均三十四亩地一口猪。富裕中农每亩地平均施肥三、四车,比农业社多三分之一。
2、复播面积大,倒茬轮作好。据正定县新城铺、王家庄、董家庄、韩通和新乐岗头社的调查,富裕中农平均复播指数为162%,农业社平均复播指数为148%,相差14%。富裕中农对倒茬轮作、间作、混种搞的较好,他们对茬口考虑得周到,今年就有了明年倒茬种什么的打算。
3、精耕细作,颗粒还家。富裕中农一般是勤劳的,耕地能做到深、平、直、细、匀,耙盖多,保墒好,播种适时。锄地掌握了深、细、通三个环节。定苗抓住了“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大的”三个关键。他们的庄稼比一般农民多锄一两遍,多浇一两次水,多整两次枝,苗齐、苗壮,地无杂草,庄稼高出一头。收获庄稼是颗粒还家。
农业社的优越性 富裕中农望尘莫及
富裕中农集小农生产经验的大成,有他们的长处,合作化以后还可以给农业社当几年先生。但是,如果从根本方面看,农业社的优越性却是富裕中农望尘莫及的。
农业社的特点是: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人多,力量集中,土地联片。
1、能进行大的基本建设,使土地大翻身,实现大量增产。由于土地联片,劳力集中,在打井、开渠、修坝、成滩、改造低洼盐碱土地、规划道路等方面可以大规模进行,为迅速大量增产创造条件。
2、能突击生产,抢收抢种,战胜自然灾害。由于人多力量大,在春播夏种,锄草灭荒,争秋夺麦等突击性的生产中,可以集中力量,及时完成。在抗旱保收,防汛排涝,捕虫灭蝗,防风防霜等斗争中,能够发挥巨大威力。
3、能做到因地种植,地尽其力。在推广新式农具、选用优良品种和技术改革方面更优越于富裕中农。
几项措施
根据全区不同的情况和上述特点,提出了几条赶上富裕中农生产的措施:
一、兴修水利,变旱田为水田。必须集中力量解决水的问题,重点是农田水利,防涝防洪,水土保持,整治河道,排涝除渍。在山区除修谷坊、地埂、梯田、封山育林、养草护坡等水土保持措施外,还计划到1962年通过打井(机井、动力井、锥井、砖石井、透河井等)、开渠、发展渠道冬灌(可扩浇十五万亩)、修建小水库(一千零二十座)、建扬水站、利用水坑等措施,共扩大浇地面积三百三十一万亩。另外,利用滏阳河在冀衡千顷洼(冀县、衡水之间的大片洼地)蓄洪灌溉,变水害为水利,可浇地五十万亩。这样,全区灌溉面积可由原有的六百七十七万亩增加到一千多万亩(不包括千顷洼蓄洪灌溉)。如以地区划分,中部九县基本上消灭旱地;山区八县水地占耕地52.8%,每人可有水地一亩四;东部八县水地占耕地的43.7%,每人平均有水地一亩六分多。
二、多积肥多养猪。除尽量增施细肥化学肥料外,增产基本上靠增加粗肥。粗肥的增加靠多养猪。全区现有猪一百零六万口(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每户点八一口,每十五点四亩耕地有一口猪,每亩平均施粗肥三千五百斤左右。计划到1962年猪发展到二百五十万口,平均一户两口,每六点五亩耕地有一口猪,每亩地平均施粗肥六千斤左右。同时大量发展耕畜、羊只。
三、扩大复播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地多种高产作物,普及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现在全区复种指数已由1953年的124.3%增加到139.8%。随着农田水利工作的开展,复播指数将逐年增大,到1962年增加到150%。
全区现有高产作物共达四百二十六万亩,到1962年扩大到五百零五万亩。1962年前普及各种主要作物的良种。同时,以总结推广当地群众的先进经验为主,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实行精耕细作,颗粒还家。
四、不同地区的增产措施:
东部八县水地仅占耕地4%,还有碱地百万亩。这八个县耕作粗糙,产量很低,除抓紧旱田变水田外,主要抓:1、平整土地,把打的井用起来;2、改变耕作粗糙状况,改耧密植(把尺八耧改九寸耧,每亩即能增产十斤二十斤粮食),消灭缺苗断垅;3、改造碱地:打土埂多上肥;种耐碱作物(如种苜蓿、向日葵、扫帚、红荆等);垫沙改良土壤,修台田,争取三、五年内把有条件改造的碱地改造过来。
中部九县是水浇地,产量高,主要抓:1、种两季作物、间作、复播;2、合理密植;3、中部是棉区,棉花增产抓适时播种、旱期除虫、精细整枝三大环节。
西部八县是山区和半山区,必须依靠农业社在全面地开展水土保持的前提下,扩大耕地面积,改良土壤,力争粮食自给;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果树、畜牧、饲养以及多种多样的土特产。
加强党的领导 保证规划实现
为了保证规划的实现,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为此,特别要抓住下面三项重要工作:
一、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是推动生产的动力,是实现计划的灵魂。因此,必须采用辩论的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在群众中经常进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教育,以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使农民明确地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社、勤俭持家的思想,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使党内外思想一致,行动统一,以保证计划的实现。
二、赶上富裕中农和巩固农业社的规划,特别要抓住实现长远计划的年度计划。我们正在从地委到县、乡、社均制定三、五年内巩固农业社的规划。这个规划同赶上富裕中农的生产规划是密切相联的。有了这个规划,使农业社在民主办社、勤俭办社、生产管理、劳动组织、财务工作等方面,逐步走上正轨。这样,赶上富裕中农生产水平,就更有了保证。
三、调查研究,解决新问题。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村新问题如雨后春笋,但很多干部却习惯于过去的一套领导方法,一部分干部满足于开会听汇报,在办公室出主意,布置工作时照搬上级指示,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地的特点安排工作。这种状况不改变,赶上富裕中农生产水平和亩产四百斤粮食的规划都实现不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就是:地委、县委和政府负责干部亲自“挂帅”,搭配一定助手,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克服主观主义和转变领导作风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已将水、肥、牲畜的问题,从上到下确定由党、政、社的负责人专管,以便把生产中的关键性问题钻研得深、解决得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