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无事生非”——上海戏剧学院表演师资训练班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09
第8版()
专栏:

“无事生非”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师资训练班演出
李健吾
列普科芙斯卡娅同志导演的“无事生非”,终于和北京观众见面了。去年秋天,听说她选定莎士比亚这出喜剧,作为表演训练的课题。我觉得她相当冒险,因为这是莎翁顶难讨好的一出喜剧。但是今天看过她和她的学生的演出,尽管学生还缺乏一些创造人物形象的光彩,我发现我的耽心成了多余。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的成功分外增深我对她的艺术造诣以及苏联莎士比亚戏剧演出的优良传统的钦佩。我活生生上了意味隽永的一课。
莎士比亚的喜剧,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剧作者热爱生活。一个心地落寞的人,永远站在莎翁喜剧世界之外,领略不了阳光普照的人生。即使写的是最悲观的人,莎翁的笔墨也是金光闪闪。“如愿”的杰克,对生活可以说是够没有感情的了,说什么“世界是舞台,男男女女,个个只是演员”,不料自己便是演员中间的一个,他的哲学成了我们的笑料。莎翁不怕热火朝天,他的想像世界是众相缤纷,有声有色。一个书本上的故事,到了他手上,由于他注射生命进去,就栩栩如生,活了起来。“无事生非”即是最好的说明。
作为戏剧艺术家,莎翁的第二个特征,在我看来,就是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相成相长,而情节又进一步为这些有特色的性格效劳。甚至于喜剧的诙谐感、幽默感,往往也是这些有特色的性格的副产品。“无事生非”的故事来自一本意大利故事集。克劳第和喜罗的婚事是故事的主要情节。可是莎翁在这戏剧性已经浓厚的故事上用心织绘的,却是他对人物和生活独特领会出来的东西。他创造了白尼迪和佩特丽丝这对冤家妙人。(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他的绝人巡官。)他们在一起,从来只有斗口,然而在亲友捉狭之下,居然深深相爱了。相爱了,却还嘴硬,说只为了可怜对方。性格上的矛盾和统一在戏里始终持续着。情节热闹,性格显目,这类情节喜剧(还有“驯悍记”)即使叫做性格喜剧,我看也有道理。
我这里仅仅说起这两点来,因为列普科芙斯卡娅同志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找出全剧的主导思想,同样从生活里发掘具体形象,配合莎翁的戏剧要求。同样制造气氛,她不强调风景环境。她用人和人的行动制造更为引人入胜的活泼气氛。因为话说回来,我们如果沉醉于优美的风景,却也更爱人类自己的活动。听听幕开时姑娘们的笑声吧。看看凯旋的战士们在高坡上奔跃的姿态吧。而庄园的小城限制住了观众的视野。只有西西里的明丽的天空。只有活在它底下的征服者西班牙人。
她进一步创造了这个家族的全部成员,不光是人物表上可数的几个姓名。她创造了反映主要人物心境和戏剧形势的群众。她把二道幕前用的那样生动。伊利莎白时代的舞台和班底,实现不了莎翁的戏剧理想。今天可以实现了。热闹的情节,热闹的人。欢乐洋溢在戏里戏外。庸俗的导演,利用科学成就,容易减低莎翁的语言的诗意。列普科芙斯卡娅同志相反,把合适而又突出的地位给了她的地位需要突出而又必须合适的人物。
她还嫌自己不够胆大(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又把剧本原有的场面进行了调整。我们看出她这样做,是为了完成行动主线的圆湊。她又干脆取消了监狱那场戏。因为她一定发现它的阴沉景象妨害整个剧本(经她调整之后)的欢乐气息。
这是大手笔。信笔所之。总督叫台下乐队奏乐。巡丁从剧场走上舞台。戏在观众旁边,然而处处谐和。一位朋友说,她这戏是一气呵成。而这一气呵成的完整感觉,也正由于她对细节的巧妙处理和准确使用。她的工作帮她胜利地完成了她对剧本的解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